教師為什么要研究有效教學?簡而言之,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那么,現階段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有限時間的知識學習而產生終身學習的愿望,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從短期目標看,三年后學生要參加高考,要考出好成績。
怎樣才能做到課堂有效、高效?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勤奮好學,善于思考。歷史學科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程改革后,教材內容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在短短的課堂時間里,如何在落實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筆者在思考中進行了一些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進行了反思。
1.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歷史教師必須思想開放,要變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為“寬廣型”的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從教學觀念到教學方法都必須堅持民主原則,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和各種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2.優化課堂教學。 (1)強化目的性。首先,分析單元引言,掌握單元體系,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其次,每次上新課前先學習課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課后有意識地對照課標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
(2)增加課堂趣味性。歷史是過去的不可再現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那個時代,理解那些觀點,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一些材料,如通過一些圖片、視頻等資料擴大學生視野,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現象。例如,筆者在教學中引入麥哲倫環球航行的雙面碑資料,就激起了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思考興趣。
(3)注重課堂實效性。首先,要夯實基礎。歷史學習講求基礎之上提高能力,沒有知識記憶也就沒有能力。筆者提倡一分鐘速記和強化概念理解,對于重要的歷史內容,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然后提問。高中生喜歡展示自己,因此會集中精力認真背,這樣重點知識記憶問題就解決了。其次,歷史學習中會遇到很多概念,如果不理解透徹,很多問題難以真正解決,所以弄清概念的內涵很重要。比如,“辛亥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辛亥革命就是指武昌起義,而廣義的辛亥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清政府進行的一系列斗爭,從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開始,到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竊取革命果實結束,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因此說辛亥革命失敗了。
(4)正確處理教學各個環節。新課教學一般采用“預習新課——課堂探究討論——形成結論——練習鞏固——課堂小結”這樣的教學模式。預習這個環節,每個老師做法不一樣,有的是讓學生預習,但沒有給出明確的要求;有的教師給出了預習提綱,限定預習時間,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反饋。對于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而言,可能第二種預習方法的目的性更強,效果會更好些。討論這個環節如果漫無目的,會浪費許多時間,所以也更適合明確問題后進行小組討論,最后推選代表展示,這樣會更有效。在練習這個環節,練習題的選擇也尤其重要,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小結這個環節,除了讓學生復述本節課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應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提升,這樣才能起到突出重點、畫龍點睛的作用。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1)設計學案,延伸課堂。學生自主完成學案,掌握基礎知識,并且把課前預習、課堂知識梳理和課后復習有機結合起來。但教師得做到及時批改、反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一段時間后學生學習態度和作業完成質量進步明顯。
(2)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學生搜集資料,自主學習。歷史學習的對象是過去的不可再現的東西,從課本中找到的資料畢竟有限,學生搜集資料可拓寬知識面,鍛煉學生搜集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如在學習必修三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時,筆者動員每個小組圍繞學習主題展示、交流本組收集的最佳案例,結果學生搜集了很多有趣的研究資料,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3)引導學生質疑,互動探究。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師生合作解決,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可以彌補老師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例如,在講四大發明時,筆者有意讓學生自己動腦設計一系列探究問題,驚喜地發現學生很喜歡思考:如胡同學設計的關于“造紙術”的探究問題:①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紙是哪一時期的?造紙術后來如何改進的;②數字化時代還用紙張嗎;③生產一噸紙,需用多少水?
1.必須重視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等教學目標的充分整合。教師在教學目標中大多關注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而對其他目標不是很重視。其實,課堂教學低效,落實不到位的原因恰恰在這里。知識、技能目標解決的是學生學會的問題;過程目標解決的是學生會學的問題;而核心素養的培養解決的是學生通過課堂得到了哪些能力、素養提升的問題。可以說,教學目標之間是逐層推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解決了會學、樂學的問題,才能達到學會的目標,而在學會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素養才能得到培養。也就是說,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充分整合,通過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設置情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從而實現教、學、做的統一,課堂才能達到真正的有效。
2.必須真正用好教材。教師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用好教材。雖然教師自身素養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但是新課程改革后的教材與老教材相比變化很大,為了降低難度、體現選擇性,設置了必修與選修,而高考又在選修中設置了必考和選考,這樣教材中有些知識體系被打破,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整合教材,使教材更能為我所用,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增加了許多欄目,如思考與討論、動手做一做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資源,老師都應該充分利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每一部分,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使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文本。
3.必須充分相信學生,發掘學生潛能。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和設置問題。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老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老師不能代替學生想象、不能代替學生體驗、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教師要提高課堂的掌控能力,在關鍵的時候起到指導和幫助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學生會學、樂學進而學會的目的,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心智得到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有效。
4.必須認真研究如何布置作業。以前,筆者對作業布置這個環節不夠重視,沒有認真研究如何布置作業才能既減輕學生負擔,又能達到鞏固落實的作用,常常很隨意地布置學生作業,既沒突出層次,又沒突出重點,更沒認真考慮針對性。如此非常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導致教學很用心、很努力,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布置作業必須慎重考慮,也需要認真研究,做得好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形勢下研究并實踐有效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開動腦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認真總結!
參考文獻:
[1]劉向東.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0,(12).
[2]張金凱.打造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0,(2).
[3]張樂亭.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J].教育前沿與探索,2009,(3).
[4]吳波撰.淺談如何構建打造高效課堂[J].華章,2009,(9).
[5]張立紅.如何打造高效課堂[J].學習周刊(理論與實踐),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