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娜
(華北油田一處小學,河北 廊坊)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在德、智、體、美、五個方面中,德育一直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放在首要位置。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班主任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學科教學特點和德育理論在教學中的實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質。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應試觀念,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開展德育滲透;立足課程,在文本教學中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德育因素,在體悟中升華情感。同時,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實踐,在學生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將德育理念實踐化,最終實現德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教育的不斷發展變革賦予了德育不同的內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時代,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正確德育滲透策略的同時轉變過去將應試放在首位,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表達自我意愿,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在外在環境的熏陶下培育學生德育。
班主任可以通過班會的形式采取選舉制選出班干部,協助班級管理;作為任課老師,教師在選課代表和小組長時同樣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選出適合擔任的人選。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任何一位學生犯錯都要遵守班規處理,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針對性地和學生進行談話,了解學生階段性心理狀態,從情感上照顧學生,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再次,教師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傳身教,借助周圍可以利用的一切媒介感化學生,從點滴做起,讓學生在和諧的班風學風中逐漸成長為一名品行高尚的人。
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較多經典名篇,涉及面廣泛,內容多樣,可以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通過有效教學,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影響價值觀的形成,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備課,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在極具感染力的教學中加強德育。
比如,在教學《背景》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中重點的字句段落引導學生分析品味,在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悟中讓學生受到德行的教化,明白父母之愛的無私和奉獻;在學習《敬業與樂業》中培養學生敬業樂業的人生態度;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相關的抗日資料,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后,再去學習文本內容,這時候再帶領學生感悟課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揣摩其中傳遞的精神和思想內涵,德育滲透效果就比較明顯。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主渠道。但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德育只停留在口頭表達上,并且授課時間有限,難以看到實效。所以,教師可以將課內外實踐和理論教學聯系起來,將課堂內的德育滲透在課堂外延伸并補充,進一步深入實施德育教學。
比如,我在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在班級設置課外角,針對性地將一些蘊涵德育因素的課外讀本分享給學生,同時,鼓勵學生將自己看到的好的書籍推薦給大家,通過課外角,學生還自發組織成立了興趣小組,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其語文素養,還樹立了良好的班風學風,實現了德育滲透。同時,在學習完相關的篇目后,我還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自我,進行德育滲透。
總之,一切教育的目的指向的是人的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作為一名教師終身追逐的最高理想。在實際教學中,班主任教師更要以身作則,立足學生的發展,通過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前提下將德育教學實施滲透到平時的課堂內外教學中。教師要在日常中關注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認識內化為行動,實現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