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蓮
(甘肅臨夏縣土橋中學)
我校位于甘肅西南境內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一所民族地區的農村高中,州內居住著回、東鄉、保安、撒拉、藏等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高中生18136人,占高中生總數的47.99%(2016年數據),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山區,經濟文化欠發達,交通不便利,信息閉塞;人們思想觀念相對落后,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外出打工者居多,對子女監管力度不夠,普遍存在重成績輕德育的思想,形成以升學為主的家庭教育核心,很多家長依賴學校教育,把德育完全推給學校。在這種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還存在許多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學校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德育實踐活動形式化、模式化,以說教灌輸和強迫執行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情感態度的培養,若無老師的指導管理和約束,學生就失去自律能力,德育并沒有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德育工作缺乏長效性,百年樹人是一個長期重復的工作,很多時候老師在幾次說教之后就失去耐心,沒有長期幫扶教化的措施,德育工作并沒有落在實處。針對以上客觀存在的原因和學校的實際情況,認識到民族地區的德育工作不僅重要,還有特殊性,近年來我校提出了“一手抓課堂教學,一手抓德育”的辦學思路,依據“崇德礪志,篤學尚行”的校訓,將德育工作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經探索嘗試,在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總結如下:
為了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地區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我校舉辦校園四季文化活動,將四季變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四季校園文化活動。
1.“春之潮”師生運動會,每年春季舉行的運動會有多種競技項目,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增強了體質,又培養了學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也增進了各民族同學間的感情,加強了團結友愛合作協作的精神。
2.“夏之彩”師生攝影展,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將家鄉的山水草木,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用攝影作品展示出來,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也培養了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以及發現美、展示美、創造美的能力。
3.“秋之韻”文藝匯演,國慶期間舉辦大型文藝匯演,民族舞蹈和歌曲、武術相聲等節目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加強班級凝聚力,也提升了學生的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
4.“冬之美”師生書畫展,展出傳統的書法繪畫作品外,也有少數民族同學的阿文、藏文書法作品,民族特色的手工作品如刺繡荷包、鞋墊、泥塑等,鍛煉動手能力,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情操,培養了學生潛心專注的品質,也能提高文化素養。
針對現在的學生意志薄弱、吃苦精神不足的情況,學校組織“野外拉練,走近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挑戰極限、勇往直前的信念。同時了解沿途民俗風景,學生感受多民族聚居和諧安寧的景象,增進了同學間、師生間的感情。春季帶領學生參加義務植樹活動,讓學生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
學校定期輪流給各班安排勞動課,在校園內翻地、種花、拔草、修剪樹木、清掃積雪,給校園內樹木制作介紹牌等一系列勞動。美化了校園環境,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樹立勞動創造美的觀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為了加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做懂法守法的公民,學校定期舉行法制報告會,聯系民警做說法教育,讓學生能自我約束、自尊自愛;國際禁毒日宣傳毒品的危害,開展“拒絕毒品,珍愛生命”簽名活動,牢記絕不能沾染毒品的警誡;還召開防邪教綜治大會,進行防震消防等安全演練活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珍愛生命,珍惜幸福生活。
我校多次邀請知名心理學專家翟召博對師生做心理輔導報告,對有需求的學生展開一對一的輔導,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調整心態,健康成長。同時也請來勵志演說家羅帥磊、邢梁對學生和家長做感恩勵志報告,點燃學生的激情,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樹立奮斗目標。在學生和家長的互動交流中,增進了感情,拉近了距離,認識到對父母給予的愛要感恩回饋。
每周一師生列隊升國旗儀式,安排學生在國旗下演講;每周更新黑板報;每天的校園之聲廣播;每學期編輯印發校刊《星河》;每學期評選“最美班級和最美宿舍”;每年秋季的高一新生軍訓等一系列活動,弘揚愛國精神,傳遞正能量,全方位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實踐證明,活動為主體的育人方式是德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活動中育人,在活動中成長,這是一條值得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道路。
[1]梁坤.淺析中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3(28).
[2]羅景燕.當前普通高中德育現狀調查分析和對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