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元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中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的主要任務是作為課堂的主體去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方向,對學習者提出學習要求,使其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完成任務。這樣的教育模式阻礙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新課程改革下,其對英文閱讀的教學有了更嚴格的規定。老師從教學的掌握者變為引導者,學習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安排,而是能夠在自己的意愿下去自主安排學習內容。這就使得教師需要重新樹立角色,對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有效的改善。
獨立學習要求學生對待事物應是充滿熱情和自覺性的。在獨立學習時,學生應當要學會自我有效地分配學習時段。
先前的教育模式可能會使學生產生依賴性,在課后的學習過程中無法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時段。這就要求學習者要培養自主獨立的意識。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應該學會調適自己的學習進度,使得效果達到更好。當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一定階段時,學習的效果將會顯而易見。
大多數的高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均以應試為目的,老師作為授課的主體,一味地灌輸知識給學習者,學習者則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在課堂上沒法好好消化知識,學習效率低且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長此以往,學生逐步喪失對英語閱讀的興趣,甚至抗拒英語閱讀。這樣的上課方式導致的結果是學習者不僅不能在課堂上很好地吸收知識、享受閱讀的樂趣,課后更不會對英語閱讀進行鞏固與提升訓練。
在閱讀課程學習中,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語法和分散語句的理解上,這樣在后續的獨立學習過程中,學生便會把學習的方向擺偏。當學習者把重心放在詞句的理解上而不是通篇文章的理解時,他們就已經把閱讀當作任務而不是樂趣了。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還會獲得高效的回報嗎?學習者通常會把老師的教學方式當作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老師采取更好的閱讀策略。作為教師應該有培育學生閱讀策略的思維,作為學生應該做到跳出課堂,主動去嘗試新的閱讀策略,更好更高效地進行閱讀的理解。
老師應當秉承“教學相統一”的原則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更多傳遞的不應該是“是什么”,而是告訴學習者“怎么做”。學習的方法遠比學習本身更重要。調動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獨立性而非依賴性,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學會閱讀策略,培養自主閱讀的意識。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習者才能更多地對閱讀產生興趣并獨立探索。
作為一名高中英文老師,首先肯定要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方向。就教師本身而言,需要對教材上的知識了解通透,只有這樣,才能有方向性地引導學習者的學習,讓學習者有針對性地學習。教學中有一些普遍的閱讀策略,比如簡略閱讀(scanning)、跳躍閱讀(skimming)、結合上下文閱讀(contextualization),這些策略都能幫助學生更容易地通篇了解文章,了解文章并熟記英文詞匯。在應試教育的高考閱讀理解的考核中,所要求的是能夠對文章的中心內容作出分析判斷即可。更多地使用到“結合上下文閱讀(contextualization)”“猜測(guess)”和“擴展(expand)”三個策略。
詞匯量是閱讀的基礎。沒有一定的詞匯量累積,再好的閱讀策略也用不上。授課過程中要有英文詞匯重難點的提醒。例如,used to do的意思是“過去經常做某件事”,而be used to do的意思是“被用來去做某件事”。許多情況下,語境不同詞匯所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樣的,這時,老師就要運用情境引導學習者記憶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自主學習閱讀的核心便在于自我監督。在教材之外學習者應當還要有輔助的學習材料,自身進行英語閱讀學習策略和方法的總結。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學習閱讀策略是十分關鍵的。優化的學習策略可以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且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課內課外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一定要高,傳遞給學習者的閱讀策略一定要優。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性,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1]張博.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合作學習理念下的英語閱讀素養行動研究[J].英語教師,2016,16(24):6-13.
[2]鄧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英語教師,2016,16(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