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東
(福建省泉州市奕聰中學)
微課作為基于信息技術產生的新型教學模式,具有針對性強、周期短及目標明確的特點,雖然產生時間不久,但在實際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微課中教師將相關內容制成短視頻播放,不受地點、時間限制,學生可以隨時回放、收看,及時解決不懂的知識點,促進教學效率提升。在申報市級課題《微課程在中學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研究》之后,我通過理論學習,自己動手制作微課,參加公開課研討等活動,對微課有了一定的認識。
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產生的一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存在較大差別,具有短小精悍、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等特點,中學化學教學中引入微課法,可以塑造相應教學場景、活躍課堂氛圍,達成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
中學化學教學中研究與應用微課方法,構建完善的微課資源,可以達成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目的。將微課與化學課程融合,充分發揮微課作用與優勢,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達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化學教學中,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課堂上,而核心素養的培養對象是學生。所以,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要能夠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能夠形成自身的智慧。
化學教師提煉知識點,依據授課內容設計相關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做好微課設計工作。授課前利用數分鐘時間組織學生觀看視頻,或是直接提前將視頻發放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預習。化學知識點繁雜、零散,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很難掌握全部內容。新課準備階段可以利用微課將知識點歸納總結整理,做好鋪墊。
如初三化學NaOH知識點講解時,我提前借助多媒體將一些關于NaOH的實驗播放出來,讓學生提前做好知識儲備,初步掌握NaOH的理化性質,做好授課鋪墊。
思維可以說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人的思維,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所在,而每一個學科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授化學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乙醇的性質”時,我就利用微課教學模式,將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等設計在一個頁面內進行對比講解,再利用動畫展示乙醇的分子模型,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乙醇的分子結構特點,再利用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示乙醇進行催化氧化、消去反應時分子發生的變化,如此更加直觀地為學生演示了乙醇的分子結構和化學反應時的結構變化。教師利用微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深刻、全面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點。
化學實驗作為化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中高考試題中都會考查學生化學實驗能力,進而全面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化學實驗能培養學生腳踏實地、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中學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進行演示實驗,但是坐在后排的學生難以觀察到實驗細節,影響教學質量。引入微課后,教師可以將實驗過程錄制成視頻或是直接從網上下載相關實驗視頻,借助多媒體播放,這樣所有學生都可以觀察到實驗細節,掌握知識要點。
如,講解二氧化碳(CO2)性質時,在學生觀看完相關視頻后,根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視頻觀察、掌握知識點。(1)將大理石碎渣投入稀鹽酸溶液中出現什么現象?(2)碳酸性質不穩定,受熱分解后產生哪些物質?(3)將CO2通入到石灰水溶液中出現何種現象?過量后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在學生觀察完相應實驗視頻后,讓不同的學生對這幾個問題進行回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課后利用微課教學,引導學生總結本節重點及規律,讓學生將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這一章知識時,對于“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的測定”這一知識點的小結拓展,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要求的微課學習內容。如:對化學水平低的學生只要求他們理解和掌握化學教材中的實驗原理就可以;而中等水平的學生除掌握等水平學生的學習要求外,還需要理解其他相同測定裝置的測定原理;高水平的學生就需要在掌握高水平學生學習要求的同時,還要能夠設計出其他的能夠將誤差降到最低的空氣含氧量測定裝置。
總而言之,微課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與模式,本身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強調公平教學,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化學教學質量夯實基礎,為不同層次學生成績提高提供保障,推動教學水平提升。
[1]韓佳妤,于茂春.中學化學微課設計與制作[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9):23.
[2]葛秋萍.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探究式教學整合策略[J].實驗教學,2017(S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