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東里鎮后海小學 廣東雷州 524242)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當前的小學教育與教學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小學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知識蘊含了較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因此,想要有效的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采用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語文課堂知識與豐富的課外資源進行緊密結合,進一步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筆者在本文當中從下述幾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1]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傳統文化當中詩詞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的當中,可通過誦讀古詩詞,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誦讀是學習與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的途徑,通過深入的誦讀,讓學生能夠理解與掌握住作品當中的含義,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熟讀古詩詞,深入的領悟詩詞當中所蘊含的意義,同時,也可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領域,能夠讓學生長期積累豐富的古詩詞知識內容,并能夠在習作當中有效的引用這些傳統文化知識,唯有如此,方讓學生較好的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筆者以《題西林壁》一課的教學掌握實際案例,來展現如何來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誦讀的方式方法。(1)教師可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廬山之美。可讓學生反復多次的誦讀這首古詩。深入的感知詩詞當中的廬山給予人們一個什么樣的印象?(2)可讓學生在誦讀古詩之后。講述自身的感受,并感知廬山之美。(3)通過學生的個性化誦讀,讓學生能夠有效的表達美。通過表達美的過程,來體現出自身豐富的情感。(4)讓學生再次進行誦讀,進一步誦讀出詩詞的韻味。讓學生將自身的情感有效的融入到誦讀當中。通過讓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的學習與掌握所學的語文知識,還能夠讓學生較好的感悟與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有效的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2]
由于校學生的年齡較小、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難以有效的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式,便于學生學習理解,讓學生能夠聚精會神的進行學習。有效的提升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多媒體教學能夠以自身影音結合的方式,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是學生較為喜愛的一種教學方式。詩詞展現出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詩詞當中以“游山西村”來點明題意,將出游的喜悅涵蓋整篇詩詞,農家祭社祈年,在熱鬧當中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通過多媒體視頻,展現出古人“出游”的場景,畫外音誦讀《游山西村》這首古詩,并伴有“古箏名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樂,從而由影像展現、詩詞誦讀、音樂作詞,都無一不展現出唯美的意境,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觀看詩詞內容相關的古詩詞視頻場景,能夠讓學生獲得自身的情感體驗,較好的融入到教學情景當中,卻感悟與體會到古詩詞的唯美意境。隨后,教師再讓學生集體誦讀這首古詩詞,深入的講解給學生這首詩詞的含義,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并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語文知識。因此,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來有效的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可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3]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認知以理解年齡較為薄弱,以及處于信息時代的發展的背景下,因此小學生較為缺乏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小學生會片面的認為傳統文化即是文言文、古詩詞,其實,中華傳統文化涵蓋的領域較為廣泛,在唯美的現實生活當中,也具有較多的傳統文化知識。筆者個人認為,想要讓學生去深入的認知與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必須讓學生立足于現實生活去感悟與體驗傳統文化。從而在生活當中學習“鮮活的傳統文化”,加深現實的學習與記憶,讓現實能夠較好的學習與掌握生活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這些課文當中,可讓學生通過這些傳統建筑、傳統工藝,來進一步認知與了解中餐廳我和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讓學生認知與了解對傳統文化,讓學生較好的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例外,在端午節當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以及了解粽子這一傳統美食的制作方式。在中秋節前,可講述給學生“嫦娥奔月” “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民間傳說故事。同時,還可介紹給學生剪紙,皮影,戲曲等民間傳統藝術,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當中來認知與了解民間民俗文化,從而進一步把握好中華傳統文化,有效的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4]
總之,在當前的小學教學當中,語文教學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要將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可通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誦讀;充分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認知與了解對傳統文化,讓學生較好的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來實現。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