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三原外國語學校 四川成都 610503)
2012年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高中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在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高中不再分文、理科,高考分必考和選考,選考科目與學生的大學專業有很大關系。這項改革的核心就是“選擇”二字,更加凸顯了高中生生涯規劃的重要性。[1]
由此可見,明確而適合的規劃能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在中學階段實施生涯規劃教育,不僅是個體生涯發展的需要,而且能促進人才合理分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這既是現實課題,又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2]
1.什么是生涯? 在古希臘詞義中,“生涯”指在馬場上馳騁,有未知、冒險、克服困難之意。一般來講,生涯有兩種提法:一種是“向上的職業流動”,即發展的“持續性”。另一種有“職業穩定”之意,即發展的“持久性”。不管是哪種表述,對個人發展而言,均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含義。舒伯(DonaldE.Super)提出:“生涯”是生活里各種事態的連續演進方向,它是人一生中依序發展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的統合。
職業生涯規劃也叫“生涯規劃”或“職業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什么是課程?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賽(H.Spencer)《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文“Currere”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 “學習的進程”,簡稱“學程”。 依據此內涵,在生涯規劃的“學習進程”中,起點處是人,是人的前行方向設計問題,是人的各種能力培養;終點處還是人,是人幸福生活的抵達問題,是開辟幸福之道的能力實現。“學習進程”中的沿途風景,就是教師與學生雙方鮮活的生命體驗,更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1.為學生幸福明天奠基。在當代中學生個性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從“學習者”的現實需求出發,注重從“認識自我、了解職業、發掘潛能、實施規劃和賦予管理”五個維度,實施生涯認知與社會實踐的引導,幫助高中生盡早認識自我,將他們的視野由課本、學校延伸到職業、崗位,將學生個性潛能的發展與未來的職業選擇盡早地聯系起來,將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歸結于自身的發展需求,為培養更具活力、更有見地的當代青年奠定基礎。
2.培養自主創新型人才。采用“學習、體驗、思考”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重點在于培養高中生生涯發展的自主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意力,更好地實現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自我主導學習的三大構成要素分為學習動機、認知、行動。其中學習動機包括學習的理由、夢想和職業目標以及自信感。學習方法包括專注力、復習和預習、筆記。學習管理包括時間管理、環境管理和健康管理等。
體現“多元而合力”的特征,具體為:
1.基于高中生生命成長的思考。通過課程學習, 引導高中生學會觀察和認識現實世界,關注時代進步與國家發展對職業人的要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建立積極的人才觀和就業觀,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
2.基于高中生順應時代變革的思考。通過課程學習,使高中生了解現代技術變革中的職業變化和需求,理解工作及崗位的本質變化與發展要求,了解職業世界概貌,獲得運用職業生涯信息的方法,從而溝通學校教育與職業社會的有機聯系。
3.基于高中生能力培養的思考。通過課程學習,引導高中生認識自我特 征和潛在的個性能力,進而激發學習內驅力,自覺地將當下的學習與未來的生涯發展盡早建立聯系。培養面對各種生涯抉擇情境時,能夠界定問題,收集并運用資料,作出規劃與決策的能力,培養成為更具主見的中國青年。
(1)生涯發展階段,小學要培養生源意識,初中進行生涯探索,高中對生涯進行選擇及準備。
(2)生涯教育重點:小學要了解自我和社會能力的開發;初中要對工作與職業世界的理解,進行生涯探索;高中要做好生涯設計及準備工作。
(1)了解自我和社會能力的開發包括了解自我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開發人際關系及溝通能力。
(2)工作與職業世界的理解分為對工作和職業的理解和形成健康的職業意識。
(3)生涯探索包括探索教育機會和探索職業信息。
(4)生涯設計及準備包括開發生涯決策能力、生涯計劃和準備。
為順利就業、實現其人生理想和價值,就要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積極參加各種職業訓練,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自己對職業的認知,更好地進行職業目標的規劃與職業路線的選擇,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成長、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