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南匯 201306)
精準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中的重點工作,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黨和國家扶貧的重點對象,肩負著本民族脫貧致富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解決該群體的就業問題對于解決貧困至關重要。
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上海部分市屬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發現該類群體在就業選擇上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就業心理脆弱。調查問卷中設置了一道關于就業時存在的心理現象問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的心理問題表現為自卑、敏感和焦慮,自卑源于對出身的不自信,進而會影響求職時的整體形象和成功率;對人事關系敏感,求職中的失敗常常歸因于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等原因,往往認為社會競爭是不公平的;焦慮則源于家人期待和就業成本的壓力,家人望子成龍的期許和求職過程中自我包裝費、差旅費、簡歷制作費用等的攀升加重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負擔。第二,就業選擇扎堆。在問卷調查中關于理想職業選擇我們設置了五個選項,即中小微私企、企事業單位、公務員、外企單位、自主創業及其他;在求職地域選擇上我們設置了中西部偏遠地區、北上廣經濟發達地區、家鄉、國外四個選項。其中選擇企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選項的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幾個選項,選擇北上廣經濟發達地區的比例也高于其他選項。綜合分析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來自農村和山區,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渴望待遇好又體面的工作,能夠走出家鄉在大城市尋找機會是大多數困難生的愿望。因而形成行業和地域上的扎堆現象。第三,高不成低不就現象。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對自身期望較高,希望通過就業來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但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尤其在英語、計算機、文藝特長等方面和其他學生有一定差距,語言表達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進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境。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以上問題,要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的精準幫扶,根本上實現精準扶貧的大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努力。第一,破除自我認知中的心理障礙。自我認知作為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環節,應在對個人興趣、性格、技能、價值觀等進行探索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自信心和就業競爭力,提高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抗壓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專業素質,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實行待機而發的擇業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1]。第二,弘揚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國家應完善相關就業政策,規范就業市場,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督,消除就業市場的性別、籍貫、相貌等歧視,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求職津貼的資助力度;用人單位應積極踐行國家就業政策法規,規范用人流程,樹立科學理性的用人觀,保障公平公正的人才競爭環境。學生個人應制定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職業目標,在求職過程中不盲從,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充分發揮個人的社會價值。第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科學規劃與引導。通過教育引導困難學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理性就業觀,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實現就業形式的多樣性;加強愛國主義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國情和社會,搭建就業信息平臺,積極投身“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項目中去,用實際行動服務集體、反哺社會、獻身祖國。通過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對困難學生的專業化指導,善于分析其就業心理,幫助消除消極情緒,擺脫消極心理的影響[2]。加強校企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培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提升培訓檔次,切實提高就業服務的效率和質量[3],根本上實現“精準就業”。
本研究希望在精準扶貧方針的指導下,對近年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梳理此類學生群體的就業問題和特征,并提出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現狀進行精準幫扶的策略,進而實現“精準就業”。同時,希望通過該研究啟發高校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就業指導和資助育人方法,使貧困大學在體會到國家、社會幫助的同時,提高自立自強的能力[4],從而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