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中山實驗學校 廣西紫金 517400)
在新的教育時期,以“德育為首、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學生的德育工作首當其沖,然而教育方法單一化,說教仍占主導地位,把學生當成消極接受道德說教的“錄音機”,沒有自主和獨立思想的教育對象,缺少最關鍵的體驗環節。要克服學生教育弊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認為加強活動體驗的教育,通過活動實踐體驗,行為刺激,才能強化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行為,達到育人的目的。
教育專家班華說:“體驗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心活動,體驗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種體會與感受。”是啊,一次成功的體驗勝過千百次說教。教育不是說教,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正確答案。[1]
不少家長經常告誡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應該怎么、怎么樣。我覺得過多的說教,只能使孩子們討厭父母的嘮叨,有些東西還是需要孩子親身體驗,方知酸甜。人是有逆反心理的,學生更是這樣,尤其高年級學生,認為自己長大了,很多問題可以自己作主,因而不大容易接受老師的正面教育,就產生了逆反心理。或許有些學生逞強逞能,覺得敢于和老師作“斗爭”才叫做“夠威”。在這種心理支配上,也會產生逆反心理。還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里被慣壞了,從而養成“天下老子第一”、“我爸還沒管我,輪到你?”的刁蠻性格,逆反心理更強了。[2]
那么如何平衡學生的逆反心理呢? 毛澤東說過,“你要知道桃子的滋味嗎?那你就得嘗嘗桃子。”我們要想平衡學生的逆反心理必須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關心他們,對他們多點體驗的“投資”,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我班有個學生逆反心理很強,上課無心聽講,除了睡覺就是看小說,違反紀律,教育他時公開頂撞。跟他家長反映,家長就一味地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甚至打罵,強行壓制孩子,導致孩子對我有了戒心敵意。
教育無痕,體驗有跡。孩子并不是缺乏積極向上的理想,他們也想做符合家長和老師期望的孩子,只是缺乏耐心,控制力不強,要想孩子改掉身上的壞習慣,絕不是一通道理,一番說教就能辦到的。說教式教育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要從觀念心理上引導他們自我反省,角色移位活動的體驗式教育,就是教學機智豐富蘊含的最好空間。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就是創設情境活動體驗式的體現。教師以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目的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創設實際的或虛擬的情境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或體驗,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能使學生在實踐、交流、反思和總結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內化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特別是當代學生更注重個體性,自我意識強,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傳統的“你說我聽”的說教式活動常常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抵觸,他們更喜歡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接受知識。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常常為這樣的問題感到困惑:學生在校園內、課堂里講得頭頭是道,課外表現又是另一套。撇開來自家庭、社會的諸多因素,反思我們的教學,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只是單純的老師站在講臺上講給學生聽,我們往往只重視要求小學生對道德概念和行為規則的理解與掌握,把他們當作一種純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在活動中去感受道德、去體驗品行,去養成習慣。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了“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我認為,“實踐操作活動”是對既往的“接受性”學習的重大突破,是一種符合時代精神和當代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方式。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也遵循“實踐操作活動教學”理念,少一點純粹的講課,多一點具體體驗。
首先,班級里組成幾組討論(按成績好中差搭配均勻)。在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時,每個讀過文章的同學都會有話可說,并啟示沒有讀過文章的同學自我反思——因為在小組討論中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引發的反思。組內的成員通過討論 也可找準自己的定位,過后將組內的意見匯總成一個統 一的整體,促使每一個人學會妥協與意見最大集中化。 講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組長課前分配好預習任務,課堂上一個小組提出問題,其他小組解決問題。閱讀課文,小組派一個小老師上課,其余小組進行補充探討評價。這樣的體驗活動,學生由組內表現升華到班內表現,凸顯了個體對自己價值的認可,更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信心與表現欲。既能看到學生智慧的火花,又能目睹學生課堂上的“唇槍舌劍”,還能欣賞小組之間的你追我趕。而我只是配角,是聽眾,是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以平等的態度發表自己的意見,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美國著名學者維納·艾莉指出:“我個人的知識體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對自己來說獨一無二的體驗和回憶。這些體驗過濾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獨特的風格。”這就是“實踐操作活動體驗”的獨特魅力所在。
體驗是最真實的一種內在感受,學生參與活動,用心靈感悟,在體驗的世界中,一切客體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角色移位體驗、創設情境體驗、實踐操作體驗,以獨特的魅力和效果持久的優勢照亮了體驗者的眼睛,留下了體驗的足跡。
教育需要感性,但更需要理性。將學生培養成思想引領行為的社會人,是教育者不變的使命。陶行知說“人類和個人的知識的媽媽都是行動。行動產生理論,發展理論。行動所產生發生理論,還是為的要指導行動引著整個生活沖入更高的境界”。教育無痕,體驗有跡。做一個讓學生喜愛的新時代老師,我們只有在教育教學中大力推進體驗活動,才能更好的有利于教育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