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葉紅
(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學過程中合理地調整、開發化學教材,從化學核心素養出發,達到更有效使用教材的目的。高中化學新課程教材在編制中凝聚了大量的專業智慧和實踐經驗,總體來講是很合理的,不宜隨意更改,但在教學中也應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等進行合理的處理。所謂教材處理,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等的需要,開拓課程新資源,對教材進行合理精簡、重組、整合、拓展等藝術處理,使教學內容更適合不同的學生,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筆者根據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認為對新教材的處理可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模塊,培養學生的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精簡整合,將教學內容化繁為簡,讓學生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學習效益,是我們化學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以及“沉淀溶解平衡”教學時,將基本內容精簡整合為:平衡的建立、特征、平衡常數、平衡移動及其影響因素,找出這幾種平衡的相同之處,學生先理解平衡建立原理,平衡常數的表達式書寫也遵循相同的原則,影響因素只是溫度,相關計算都采用“三步法”,外界條件對平衡移動的影響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對于不同之處,再通過對比呈現、實驗探究等方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學會用平衡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對教材進行合理有效的挖掘、大膽細致的精簡整合,教學內容就變得清晰而簡約,學生易學,老師也易教。
教師在充分理解與把握教材中各知識點的內涵及其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與重組知識,形成知識模塊,可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知識編碼,從而達到易懂會學的目的。如學習“Na的還原性”可以設計鈉和O2、Cl2、S的一組實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鈉和非金屬單質的反應事實,而且通過對比核外電子排布的差異性,找到思維的突破口,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微觀探析和宏觀辨析的分析方法。同時,學生又可以找到物質化學性質的一般規律,比如由鈉和O2、Cl2、S的反應聯系常見的金屬、非金屬單質的性質,金屬單質體現還原性,在反應中失去電子,失電子數目與原子結構有關;非金屬單質通常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可從元素化合價變化去理解。將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滲透在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過程中。又如學習元素金屬性強弱比較時,基本方法有:單質與水或酸反應置換出氫氣的難易、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堿性強弱,在此基礎上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也可歸納其他的方法,如: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以及金屬單質間的置換反應。并將元素非金屬性強弱的多種比較方法與之對比找到異同點。這樣將相關知識整合處理,有利于學生全面而系統地學習,在理解知識內在本質的同時,也可以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最終達到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的目的。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將知識調整組塊,培養學生從微觀分析到宏觀辨析的方法。在提高學生知識記憶與理解效率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會學。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讓靜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學內容變成活潑的、生動的、有趣的教學素材,讓課堂充滿感染力和吸引力,讓學生更加樂學。同時培養學生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能力。
調整教材的表現形式,將模型、圖片、表格、曲線、視頻等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學習甲烷的結構時,學生很難理解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為什么不是平面正方形?這時教師可以自制氣球模型,通過人為控制平面結構和放手成四面體結構,讓學生理解。又如學習原電池工作原理時,原電池的正、負極判斷學生很難接受,教師可以用干電池的正、負極作為依據,引導學生理解和接受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這種多渠道信息刺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能力。
另外,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自主開發和制作動畫、視頻、曲線和表格等多種形式。把抽象深奧的內容通過動畫演示、視頻播放等方式呈現出來,達到生動直觀、化難為易的目的。如通過動畫來演示“原電池工作原理”“電解原理”以及“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等電子移動的過程,使學生在書本靜態圖示的基礎上,體會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培養學生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的能力,更深刻理解相關知識的本質。學會使用曲線與表格來表達結果是高中化學能力目標之一,這一能力也與老師的有意識培養和訓練相關。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呈現“反應速率時間圖”“反應物和生成物能量與活化能的關系圖”“催化劑對反應活化能的影響圖”等,并進行分析,甚至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自主繪制相關曲線,以培養其利用曲線進行結果表達的能力。新課程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傳統的授課模式有其局限性。教師可通過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進行小組學習。如學習“酸雨的危害與防治”時,可在班級組織若干小組進行正反辯論;學習“氮氧化物對環境的影響”時,可以分出若干小組確立研究課題,利用節假日,查閱資料或走訪環保部門進行調查,再將材料帶回課堂進行討論等等。通過改變學習方式,學生不僅樂于學習化學,其綜合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平淡無奇的教學內容,假如有了設疑、制境,我們的課堂必然會變得生動有趣,更加引人入勝。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不僅要對有疑、有趣的材料進行加工與提煉,對無疑、無趣的內容也要力求設疑、制境,使其問題化、情境化,讓“問題”引著學生進入美妙的“情境”,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目的。
例如“過氧化鈉的性質”學習過程中的設疑制境:Na2O2與H2O的反應,情境一:老師拋出問題“水除了能滅火,有時候也能點火?”(學生露出驚詫的表情,老師將水滴到包有過氧化鈉的脫脂棉上,脫脂棉燃燒。)追問:燃燒需要什么條件?脫脂棉為什么會燃燒?想想Na2O2與H2O反應生成了什么?如何驗證產物?請嘗試寫出反應方程式。情境二: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結合反應規律,寫出了反應方程式。老師提出問題:(1)根據以上反應,思考Na2O2與CO2的反應情況?想想Na2O2有何用途?(2)以上反應中哪些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變化,你能找出氧化劑和還原劑嗎?請用雙線橋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上述情境和問題的設計,抓住了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舊知識的鞏固、新知識的學習層層推進,同時也鼓勵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顯然比教師直白地設問“過氧化鈉有哪些性質”更加有趣、更能“打動”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的設疑制境,能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多疑、多思的境界,以“問題驅動”形成教學主線的設計,一環緊扣一環,由淺入深,更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師在處理教材內容時,應立足于課堂,又高于課堂,使課堂教學向課前和課后延伸,向生產和生活實踐延伸,并關注前沿科技的發展,不斷豐富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對“硫酸廠尾氣處理”的教學,應該拓展延伸到生產實踐中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解決環境問題、“變廢為寶”等綠色化學理念。如燃煤煙氣的幾種脫硫方法,即石灰石—石膏法、氨水法等,并可以呈現高考題中的相關考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內容,也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如學習Fe2+與Fe3+轉化時,展示市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藥品說明書和藥物,結合Fe2+和Fe3+化學性質解釋包裝和注意事項等,讓學生體驗生活和化學的密切聯系,感受化學服務于生活的本質。和化學有關的時事政治、熱點新聞往往也是有效的教學素材,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可播放相關“氯氣泄漏”視頻引入新課,視頻中消防員采取的各種措施往往就可以用氯氣的性質去解釋,這樣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們學以致用的重要性和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拓展延伸書本知識,合理利用多種教學素材,創設情境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并將新舊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系,學以致用。通過拓展延伸基于生活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打開學生學習時的信息通道與思維通道,有利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當然,教材的處理要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也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地發現、分析、調整和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適時地采取措施,對癥下藥,糾正和彌補。更需要教師恰當地把握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傳道授業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變化觀、平衡觀、發展觀,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化學素養。讓我們的學生插上快樂的翅膀,放飛思維,提升能力,在化學的天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