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俊
(山東省濰坊市第一中學,山東 濰坊)
眾所周知,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并不是看教師授課時講得多么精彩,采用了多少現代化手段,而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學會了多少技能。作為教師,我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課前已把教案背得滾瓜爛熟,課堂上也做到了面帶微笑,抑揚頓挫,可是學生的熱情不高,成績也不好。誠然,經過多年的教學歷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已經相當扎實,但是我們不能只顧自己完成授課任務,而忽視了學生的存在,那樣只會曲高和寡,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如何讓“一言堂”變成“百家講壇”,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20多年的中學地理教學實踐告訴我,對學生的授課應該像中醫診病一樣,采取“望、聞、問、切”的辦法。
望者,察也。更確切地講,應該是“明察秋毫”,對學生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眼神,每一個面部表情,都應看在眼里。
做好“望”,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眼光不要老是停留在課本或教案上,要把大部分的眼光留給學生,而且是全體學生。這樣做不僅可使學生意識到老師是公平的,而且老師的眼光也時刻提醒學生上課要注意聽講,不能開小差。對于教師還有一個好處是少看課本或教案,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使學生意識到老師知識面廣,備課認真充分,信手拈來都講得頭頭是道,將深奧難懂的地理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心里自然而然地產生敬佩之情,再由敬佩轉化成一種旺盛的求知欲,這樣,課堂教學質量肯定會提高上去。
在教學過程中,如有個別同學上課時開小差,不注意聽講,教師的眼光應停留到這個同學身上,使他意識到老師在關注自己,及時將注意力轉回到課堂中來。老師在上課過程中總要提問一些學生,提問時一定要面向被提問的學生,做到親切和藹,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同時鼓勵學生正確完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聞者,聽也。一個好的老師更應該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傾聽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困惑,傾聽學生的喜悅,做學生的朋友。
學會了傾聽,讓我獲益匪淺。首先,講課更有針對性。我發現如果在授課之前有學生找我問一些非常困惑的問題,那么我在上課時會更加清楚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課堂效率更高;明白了學生的需要,就可以做到會的少講,不會的多講,正好講到學生的心坎上,事半功倍,不做無用功。其次,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迷茫、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階段,作為教師不應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聽取學生的傾訴,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這一點上可以說,教師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引領著學生的靈魂。教師不僅僅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做學生的朋友,成為他們的靈魂導師。因為傾聽,使我在教學生涯中擁有了更多的學生朋友,課間或者上晚自習的時候總是有學生來找我,或者問問題,或者談心,在幫助學生解除困惑的同時,我也享受到了為人師的樂趣。
問者,詢也。這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詢問,就像行走在漆黑的夜里,只能跟著感覺走,可能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
學生求知欲望很強,思考的問題很多。課堂教學離不開問,沒有問答的課堂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師在運用問答法與學生進行交流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力求設置啟發性強的問題,要體現出師問的價值,讓學生通過正確回答問題去思考,從而有收獲。其次,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最好由淺入深形成梯度,注意邏輯關系,讓學生的思考逐步深入,避免發問太簡單和沒有答案的問題。再次,還要講究問的藝術和提問的時機,做到由因到果,讓結論水到渠成。最后,提問學生時要注意對象,不能偏愛成績好的學生,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類型的學生,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使學生意識到自己還行。
切者,脈象也。“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數乃學生之命脈也。要把好學生的脈,就要學會分析學生的分數。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每一次考試成績,并善于積累,把每個學生的每一次考試分數都記錄下來,利用相關軟件繪制成趨勢圖,分析其分數波動情況,成績提高了,要及時鼓勵;成績下降了,要和學生分析癥結所在,及時調整,尋找應對策略,以期提高。學生往往缺少自律性,你松一尺,他松一丈,只有不斷地提醒鞭策,學生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其實,教學過程與治病救人一樣,醫生與教師的職業是相通的,醫生強健的是人的體魄,教師塑造的是人的心靈。一個青年學生,只有體魄強健、心靈純潔,才會有充沛的精力學習,將來成為有用人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望、聞、問、切應用于教學是必要的、合適的。同時,“望、聞、問、切”并非單獨存在,而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補充。正確掌握并自如運用它們,定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質量將會上一個新臺階。如此,我們一定會發現作為教師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