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鳳
(山西省平遙縣實驗小學)
在課堂上,要激發教師與學生的活力,就必須要發揮教科書的橋梁功能。要發揮教材的紐帶功能,就必須探索編寫意圖,理解編排內容涉及的深意。只有做到這些要求,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因此,筆者以蘇教版國標本的三年級上冊為例,通過編寫意圖探索提高教學質量。
與其他教材版本不同的是,蘇教版國標本中專門設計了“習作例文”,編者這樣編寫的意圖是什么呢?教師在開展習作例文教學時,就必須要掌握編寫意圖,才能夠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過去很多教材中設計閱讀課本,而作文僅僅屬于綜合練習的一個題目。雖然有一些習作提示,但是要求比較簡單,可操作性不強。因此為幫助語文教師做好習作訓練,蘇教版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時就安排了獨立習作例文。每單元設置1課習作課文,采用習作例文、情景對話及習作要求幾個基本框架,從而建立了訓練習作的教材體系。雖然小學生口頭表達有一定發展,但是如果要能夠用書面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編者將習作例文設計在教材中,主要意圖體現在幾個方面:
1.有助于教師感性把握作文要求
雖然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年段的習作提出要求,但是屬于概括性表達,實操性不強,教師極難把握。比如,三年級教材中要求學生書寫片段,怎樣才能算片段?需要多少字呢?均較為模糊,都需要教師憑借經驗指導和判斷。因此教材采用“例文”方式形象地展示出要求,看得見,分得清,能夠避免盲目操作,消除教學中一些不必要的枝節,減輕學生的負擔。
2.有效消除學生畏難作文的情緒
對很多小學生而言,提高作文猶如背負著一塊巨石,充滿畏難情緒。因此教材中設置“例文”,就是讓學生作文前先學文。其“例文”大多源自小學生,孩子語氣重,均為孩子的生活,抒發孩子感情。格調清新,篇幅短小,學生讀“例文”,就能感覺到習作并不難,這種文章他們一樣能寫。
其實設置“例文”還有利于學生遷移、模仿及創新,同時按照例文要求,還能夠規范學生的正確書寫格式,養成寫作好習慣。
各種教材在習作前均有一些話題,但是蘇教版習作教材中話題稍微有點多,其主要意圖應該體現在如下幾點。
1.對話多
每一次習作,教材中都以第二人稱和學生進行溝通、對話,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心靈碰撞,讓學生從對話中感到溫馨,提高學習習作興趣。
2.情趣多
培養學生習作,只依靠對話還不行,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習作課文情趣性就非常重要。通過這種方式降低習作難度,讓學生不再畏懼習作,感覺不難寫,自然情趣就更高。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例文”中的情趣,才會真正喜歡習作。
怎樣寫作文,能夠達到什么要求,這是習作的關鍵。而蘇教版教材中,要求習作內容貼近生活,寫作課文僅僅為寫作話題,并未給學生命題,打破各種限制,讓學生積極思考,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而且比較重視學生寫作興趣與自信心,引導學生大膽寫作,消除畏難寫作的情緒。
從前面分析探明了“習作例文”的意圖,就必須要深入分析,并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作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觀察、體驗及實踐,教師不能夠充當圖片意思解說者,必須要讓學生獨立完成,讓他們明白個人的事情個人做,無人能替代,需要他們親身看圖實踐,悉心體會,才會有深刻體會。
只看清圖片的內容肯定不夠,還必須要讀懂圖片要表達的意思,編者的用意。因此就需要通過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只有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才能夠自主發現,才能將教材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得到感情的認同,降低因不習慣造成的抵觸情緒。而且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認識教材編寫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給予有效指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究,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激發學習習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細心觀察是加深理解,而透徹理解是開展行動。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夠講清方法,明白道理,習作教學就到此為止。而是要將習作習慣和日常習作練習相結合,反復抓,重復寫,化整為零,持之以恒。只有加強歷練,培養全程強化的思想,才能培養學生習作的良好習慣。也只有做到這些要求,才能夠真正提高習作教學質量,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
[1]喬勝堂.深入理解課標教材努力提高教學質量[J].文理導航旬刊,2012(11).
[2]趙彥珍,應柏青.改革試驗教材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4(12).
[3]謝暉.理解編寫意圖 提高教學質量[J].中學生物教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