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慧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臨沭街道第二小學)
單元整體教學并不是新時代的產物,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曾被提出,并自那以后不斷發展和創新。在如今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單元整體教學再一次回歸到人的整體發展這一初衷上來,以適應當前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但是目前來看小學單元整體教學的概念以及具體教學方法在師生當中還沒有得到推廣,實際的教學效果也一般,但是大部分教師已經開始積極地研究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并在不斷地嘗試和實踐,希望以此促進小學語文的教學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不會去考慮每個單元內部各個課文之間的聯系,學生當然也不會去思考這其中的關系,這種缺乏整體性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困難重重,也會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缺乏整體性,在素質教育推廣以來,小學語文每個單元都進行了重新排版,使得每個單元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聯系,這時教師就要從單元的整體角度出發,注重單元內部的聯系,為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教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第三組課文中,就分別是《日月潭》《葡萄溝》《難忘的潑水節》和《北京亮起來了》,僅僅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一組課文講的都是各地的風景和民俗,當對文章進行研讀之后也可以發現類似的語句,如《日月潭》中的“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和《葡萄溝》中的“葡萄種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雖然這兩段話的句式、內容都不一樣,但是可以很明確地知道這兩段話都是對景點的基本介紹,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將這兩段話聯系起來,那么一定能使學生對景點的描述能力有所提高。
在各個階段的教學當中,教師往往會忽略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這種現象更為嚴重,教師通常會認為學生年齡比較小,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只會一遍一遍地為學生講解,而學生也只是一遍一遍地被動接受,學習效率很低,當然學生也沒有很大的學習興趣。
因此,教師就要善于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在課堂上的主體意識,比如說,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第四組的課文時,可以發現這組課文全都是外國文獻巨著,包括《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和《魯濱孫漂流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自行閱讀這組課文并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注意分析對比這組課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自行討論國外作家各自的寫作特點,這樣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時間充分留給了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進行思考,而教師只是課堂的參與者,只負責在關鍵時候為學生答疑解惑,并且這樣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在對整個單元的自主學習中建立學習系統性,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師恰當開展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提高學習過程的系統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類比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六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時,可以發現該組課文都是對人物的描寫,但是又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學生對其加以研究,其中“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是對少年閏土的描寫,盡管過去多年,作者對幼年時期玩伴的印象依然刻畫在腦海之中,深刻地說明了對閏土的懷念,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對魯迅的描寫是“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著重表達的是魯迅對車夫的心疼,這兩篇文章雖然都是對人物的描寫,但是想要突出的主旨卻是不一樣的,這些是需要學生分析,教師要在單元整體教學的基礎上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
目前來看,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在教育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可是盡管如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真正實踐卻并不盡如人意,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和試用,而且也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對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希望教師以此為借鑒,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讓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在學生的學習之中真正發揮作用,提高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朱燕琴.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5(a3):40.
[2]胡勝蓮.淺談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