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雷
(山東省泰安聾啞學校,山東 泰安)
我國聾校教學歷史悠久,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夫婦在山東登州創建了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迄今為止已有130年的歷史,聾啞學生的溝通和教育問題也倍受教育界的關注。由于生理缺陷,學生不能通過聽力來獲取知識信息,閱讀就顯得尤其重要,語文教學也成為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雖然語文發展歷史較長,但聾校語文教學卻是近幾年才形成體系,教師在教學時要如何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是提高聾校語文教學質量急需解決的問題。
大多數聾啞學生會因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產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這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其次,聾啞學生無法與健全學生一樣使用語音進行溝通,手語就成了主要交流方式,聾校的教師都會用“手口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但大部分聾校教師都是聽力和發音健全的人,已經形成用語音進行交流的習慣,而手勢語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準確地表達抽象詞語,在教學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抽象詞語解釋不到位甚至無法解釋的情況。這種情況又該怎樣解決?最后,除了手勢語言之外,聾啞學生可以通過書面閱讀的方式解決溝通問題,而如何培養聾啞學生的書面語表達能力,是聾校語文教學的最主要問題。
許多聾校已開始重視上述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但在教育界并未形成體系。教師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多數殘疾學生都會由于自己的殘缺而感到自卑,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自信心。多教授易于理解的東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配合具體實物教學,例如:很多聾啞學生在學習初期非常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和情境對話時,不要打斷,讓學生先說完。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要多夸獎和鼓勵學生,委婉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還要充分運用聾啞學生的代償功能的優勢,如:視覺、感覺、知覺等輔助教學,提高學習興趣,強化理解能力。平時,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課前讓學生自我預習、提出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問題并解答學生問題,以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思考,自我評價反饋,便于教師深入探究學生心理,從而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
在聾校,部分學生是有殘余聽力的,還有部分是后天失聰,這類學生與完全失聰的學生不同,曾經聽到過聲音,對語音有一定的感知,針對此類情況,學校要將這類學生與完全失去聽力的學生分開教學,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對于有殘余聽力的學生,教師在上課時,最好以口語教學為主,手語為輔,提高講話聲音,主要內容應先用語音表達出來,再配合手語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多用語音的方式進行閱讀,讓學生聽見自己的聲音,再用手語進行閱讀,加深理解。對于完全失聰的班級,教師也不要放棄語音教學,手語、口語、身體語言、面部語言相結合,學生雖然聽不見聲音,卻能看到教師的口型、表情、聲音實現自我摸索。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普及多媒體教學,每所學校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聾啞學生的視覺功能比正常學生更發達,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深層思想。例如聾校高一年級課文《故鄉》中少年閏土的形象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先將少年閏土的形象通過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先進行視覺觀察,對閏土形象有個了解,然后結合課文里外貌和動作語態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手捏鋼叉、盡力刺去,很高興,說話滔滔不絕等特點,體現出閏土健康、壯實、活潑、機智等特點。學生通過圖像視頻與課文相結合,能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從而深入探討作者寫作心理。
如今國內聾校的語文教材,分為情境語言和報道式語言兩大部分。教師在上課時要考慮學生的特殊性,要盡可能多地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多重復和使用同義句來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多進行發言、朗讀和提問。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增加對話內容,創設不同情境,激活學生學習和交流的積極性。教學內容可根據創設的情境進行調整,對話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要以生活中常用到的情景為例,如:與飯店服務員對話、與售貨員對話、與醫護人員對話、與公交車司機對話等。學生在情境表演中也可進行角色轉換,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他人,同時學會如何讓他人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