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傳勇
(福建省光澤第三中學,福建 光澤)
初中歷史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促進網絡素材與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本文將主要對網言網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網言網語是指產生并運用于網絡的語言。網言網語從網絡中產生或應用于網絡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這種語言形式在互聯網媒介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網絡語句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傳統的交流語句,它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并有著與時俱進的氣息。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爆發性增長,在移動互聯網上使用的及時性聊天工具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網言網語”也不斷創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被人們運用,甚至收入《現代漢語詞典》,如“給力”一詞。
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這堂課的學生參與度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目前,很多歷史老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陳舊的教學方法讓隨著互聯網成長的這一代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不了興趣,從而制約了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多數教師在教學上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采取“填鴨式”教法,只注重學生的分數,久而久之讓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產生了厭煩。這種教學方式,教師不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使得學生對于歷史教學失去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提高學生歷史水平,就應該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愛上歷史這門學科,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
很多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不注重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初中生通過網絡接觸的語言也越來越多。網言網語很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很多學生對于網言網語都很追捧。但是由于多數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在教學中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需要,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顯然已經不符合如今初中生學習的要求,從而導致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面臨多重困難。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大爆炸的時代,中學生都接觸到了網絡,并對網絡上的詞語和句子特別感興趣,很多初中生也都將網絡詞語掛在嘴邊。為了更好地開展歷史教學,教師將網言網語與初中歷史相互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網言網語之所以很受年輕人追捧,是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讓年輕人感受到輕松與快樂。將網言網語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良好地詮釋了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這一道理。在教學中,很多歷史教師對于怎樣激發學生興趣表示頭疼,教師們采用了很多教學方法也收效甚微。針對這一情況,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利用網言網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些富有趣味的網言網語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我們教師教授《百家爭鳴》一課“諸子百家”大辯論時,老師可以形象、生動地妙喻其為“一言不合就開撕”,并讓學生分組扮演儒、墨、道、法角色,相互“開撕”,相互辯論,在“雞蛋里挑骨頭”。這樣就把儒墨爭雄、儒道爭鋒、儒法爭用的生澀歷史知識演繹的妙趣橫生,使學生在活潑、歡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技能,增強綜合思維能力,真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特征。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一半。”在一節課的開始,如果能有一個精彩的開始,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歷史教師授課時要盡量設計一個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課堂導入,以此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形象、生動的網言網語,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并可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導入中有意識地運用網言網語,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在開課時教師就可以使用網言網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極富沖擊力的語言瞬間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實現“我不強迫你,但吸引你”的效果!
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使生活化教學理論不斷發展。隨著新課改革的不斷深入展開,各學科教學都趨向生活化,特別是更具人文性的歷史學科,更應該推進生活教學的實踐,正所謂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深刻的體驗。歷史教學要實現歷史教育的價值,凸顯歷史學科的特性,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選取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歷史素材,巧妙地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歷史與生活體驗的密切聯系中感知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而且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津津樂道的網言網語就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這些詼諧、逗樂的網言網語使學生感覺真實、生動。隨著互聯網的推廣,很多初中生在日常交流中都廣泛運用到網言網語,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網絡環境下的孩子們口頭禪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比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且行且珍惜”等等。為了更好地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網言網語資源素材,能夠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感染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求知精神。例如,學習九年級下冊第十課《“冷戰”與“熱戰”》,二戰后,美蘇關系由合作迅速轉為競爭敵視,教師可以“觸景生情”順勢引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等時代熱語。這些網言網語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能夠幫助學生通俗易懂地正確認知戰后的美蘇關系。美蘇長期的對峙和對抗,讓世界籠罩在核威脅中,引入網言網語“且行且珍惜”,從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和領悟所學習的內容。再如,學習《夢想成真的年代》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與學生交流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互聯網+”時代的網言網語,讓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歷史與生活之間搭建一個身臨其境的體驗平臺。之后教師再切入《夢想成真的年代》這課的內容,實現走進生活學習歷史,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之一是過去性,這就使我們無法真切地感受歷史史實,所以需要通過老師設計出能夠再現歷史史實的“境”,恰當利用“時代感”極強的網言網語,能夠創設出再現歷史史實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知歷史事件。比如,用“你方唱罷我登場”講遼宋西夏政權并立,用“落魄挨打奈何天”說鴉片戰爭,用“蛤蟆吞恐龍”來比喻“偷襲珍珠港事件”……這樣就把過去的歷史用一種人們愛聽的語言和方式,把“死”去千年的歷史,活靈活現地帶到學生面前。
開展歷史教學,適當地運用學生們熟知的網言網語,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比如,學習《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之“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一幕,老師就可以使用“朋友圈”“厲害了我的國”等時代熱語,拉近教學內容和現實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讓學生們在現實中解讀歷史,從而輕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識。
傳統歷史教學不重視新課的創新,教師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地講述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課堂枯燥乏味,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
網言網語和歷史課堂的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教師利用網言網語與教材進行結合時,就是對教師思維的一個整合過程,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講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時,就可以用上“給力”一詞。“給力”一詞“明”“簡”“了”地概括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從而激起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課中的《馬關條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網言網語“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這樣就把《馬關條約》的巨大危害“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實現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提高的目的。
總之,要想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歷史水平,教師就要找對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學會與時俱進,利用網言網語與歷史教學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歷史水平提高,從而不斷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