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榮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南丹縣八圩瑤族鄉初級中學,廣西 河池)
近幾年來,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在我國的教育界刮起了一陣新旋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新課改中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地樹立起“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的師生關系。另外還要充分地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活動中體現人文的結合,構建一種多元性的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走向成功。
雖然我國的新課改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目前應試性教育還普通存在。正是因為這種教育模式,所以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才會呈現出教育內容單一的現象。這些內容的更新時間通常都比較漫長,很多當代社會下的人文精神風貌都不能夠及時地融入課本中,而且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抽象而且難以理解的,讓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
對于我國很多學校來說,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都還是停留在教師對學生進行“說理”的傳統方式,而且這種“理”跟實際的生活情況還沒有進行結合,使得學生接受的知識內容沒有實際性。另外,教師只是在講臺上單向地對學生進行說教,師生之間沒有適當地配合,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也不高。
通常情況下,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語數外看得最為重要的,而對于其他科目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視。學生的學習都是為了考試取得高分,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通過考試的分數來表現。這種專為考試而生的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在課堂中是必須要著重注意“以生為本”的理念。但是,在實際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對此卻沒有很好地把握。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習慣性對于知識進行闡述,習慣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跟著自己的步伐,這樣一來,學生就缺乏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接受教師的思想,這也就違背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該在實際的教學中,充分地樹立起“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從各個方面考慮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現在的中國式教育存在著另一個弊端就是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能力不夠,總是擔心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怕學生不能夠充分地理解自己所說的知識,所以在很多時候講到一個重點時就需要反復闡述讓學生記,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性就無法得到發揮,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也逐漸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給埋沒了。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導者。
在上課的時候,對于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點不要直接給學生說,而是給學生適當的點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學生的記憶也會更深刻,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比方說在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方面的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社會情況去尋找與課程相關的內容,然后與同學討論,在班上分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之下,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要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這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采用舉行辯論賽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來。比方說,在初三的思想品德課中,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這兩個概念,為了區分這兩個概念,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就可以采用辯論賽的方式來滲透“以生為本”的理念。辯題就可以設置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然后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兩組,正方則論述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論述在現代社會中更需要以德治國。然后讓兩組的同學各自去搜集材料,拿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也能夠充分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不僅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充分地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樹立這種理念,并且將這種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