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艷艷
(江西省豐城市教師進修學校,江西 豐城)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其課程內容與學生發展中的核心素養環環相扣。核心素養是未來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它是學生在日后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受益的能力和素養,是發展和進步所必備的,是其得以立足于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是人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堅持終身學習、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根本動力。
“核心素養”其基本內容概括為基礎文化、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等,具體來說是通過學生人文精神的領會、科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以及實踐方面的能力體現出來。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是指通過學習政治學科知識而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政治觀念、政治立場以及政治行為,由上到下分為最底層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俗稱“雙基”);中間層的方法論;最上層的學科特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科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多樣化,是生活和文化的有機結合,具有情境化、生活化等特征。其教學的有效性可通過活化教材、釋放課堂、師生平等對話等措施來提高。
學科素養或者學科能力是課程改革后學科教學的根本要求,不再是簡單的教材知識再現或者堆積。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正確處理教材和學生關系的過程,如何避免過度依賴教材或者教材邊緣化,教師就必須從學生的核心素養出發,深剖教材,挖掘對應課程內容,讓教材說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情境畫面感,教師要主動加大課本內外的關聯度,將學生的目光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自覺地關注社會熱點,提升學生問題的整合能力,堅持“做中學”。另外,確定好學科考查命題聯系點,也要處理好社會熱點與教材知識間的關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僅是傳播政治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初中生,課堂教學應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杜絕灌輸式課堂,在教學情境中設置多元化問題,保證學生自主意識的形成。教師在設計課堂情境時,一方面可以借助瀏覽圖片、觀看視頻和制作多媒體課件等方式提高課堂的靈動性,另一方面,探究式教學情境以簡單的角色轉化呈現,學生自然會遵循一般的思維邏輯過程,就相關時事去探討,做到條理清晰、環環相扣。
在一定程度上,思維素養是影響學生學習素養的本質參數,不同的思維素養都可以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以培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緯度動態過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實現教師與學生主體之間平等的對話、理解及相互融入,達成共識,生成共同認可的規范。某些思想觀念、難以理解的思想品德觀點、道德價值沖突轉變為可理解的“價值”和“理念”,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長的需求,在自主探究和切身體驗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究空間,如果我們能賦予教材、課堂、教師以及學生更大的靈活性,創設平等、共享的學習環境,營造生態情感氛圍,必能實現真教育,推動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