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敏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第一中學,山東 濰坊)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數學教學的變化可謂難上加難,尤其高中階段的數學難度明顯提升,而且高中階段的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解性和轉換思維的創造性,其內容具有較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其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老師增加課時,學生不斷地埋頭做題,然后老師不停地講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較為吃力,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排斥和抵觸情緒,不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提高課堂效率與質量毫無意義。
生活處處有數學,從我們會說話開始,數學就伴隨我們成長,我們總會遇到各種難解的問題。數學問題就是教學中或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擾問題,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創造和解決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典型例題來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規律,數學解題能力是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形成的獨特心理,這種心理會在不斷解題中發展下去。
數學是一門復雜的理性學科,有句俗話“得數學者得天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加強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利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掌握所學的數學定理,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因此,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對于高中數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1]。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數學問題的解決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有效性,有些數學問題的文字表述難理解,數學文字篇幅較長,內容比較術語化,學生對于這種題目很難理解,無法判斷數學原理,既浪費時間,又打擊學生的耐心。
數學知識結構是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知識的時候形成的特殊心理結構。有些學生在解題中加入自己的解題思路,開創新的解題方法,但有些學生卻無法拓展思維,這種對知識結構認知的差異影響學生的解題能力。另外學生意志力不堅定,有些學生遇到困難時,不是因為這些問題的解答太難或是對知識點的掌握不牢靠,而是在解題中缺乏頑強拼搏、不怕失敗、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數學學起來就很枯燥,如果缺乏耐心就很難學好數學。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理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課堂教學是日常教學的關鍵,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是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將數學思想融入知識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互相探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達到思維發散的目的[2]。
數學知識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高中數學題都是根據一些定理、法則等來編訂的,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基本公式和概念,并能靈活運用到數學題中,攻克難題。另外審題很重要,對于殘酷的高考,成績分數很重要,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題意識,學生在讀題中往往會忽略隱含信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隱含題目的挖掘,發現題目中的概念與公式,在解題時匹配相應的知識點,無形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能夠穩定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開創情境課堂,把數學知識變成廣博的大海,學生可以自由地知識海洋里遨游。學習數學時只有活躍思維,課堂才能有效開展,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或者某一情景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聽課效果,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彰顯生機與活力[3]。
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教師在數學教育上不能只注重數學數量,而忽視數學質量,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加快學生解決數學困難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加強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而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速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鞏固數學知識,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