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斌
(安徽省肥東縣第二中學,安徽 合肥)
安徽省實施歷史新教材(新課標,人教版)教學已經有一些年了,面對新的教材、新的內容、新的方法,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來教學,怎樣盡快符合“三新”要求,是擺在高中歷史老師面前的一項艱巨而又困難的課題。本文就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歷史教學策略必要性和具體操作程序等談談個人的意見。
從2004年2月開始,我校就開展了基于局域網的網絡氛圍的歷史教學策略探討。最后探索出系列化的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歷史教學策略,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可使學生產生預期的學習心理導向。在這一環節,創設情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最終歸宿。主要通過創設新穎情境,設計愉快精彩的活動,提出充滿魅力的問題,師生一起探討需要完成的任務。目的是激發學生利用網絡自主學習動機,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五單元第15課中提到:“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但是,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第八課圖片下方的注釋中是這樣說明的:“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并于次年成立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當然,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這是得到世界的公認。相反,“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這一說法難以讓人信服。確切地說,中國架設第一部電話只可能在1876年以后。那么,具體在何時呢?通過上網查閱我們知道了1876年只是貝爾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后,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這說明電話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只是申請專利的時間推遲了。而中國當時處于閉關鎖國的清末,又怎么知道去申請專利呢,鴉片戰爭更讓中國無暇去發展科技,所以出現書中的矛盾之處。
教師提供一些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的材料,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和動腦的活動。要求每個學生總結活動中的得失,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目的是使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如:新教材中提到第二次綠色革命是袁隆平發明的南優2號雜交水稻,那么第一次綠色革命是什么呢?教材中并未介紹,這需要查閱網絡來解決。通過上網查閱我們知道了第一次綠色革命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稈變矮稈,另外輔助于農藥和農業機械,從而解決了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糧食自給問題。世界上一些國家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一般都在一半以上,像以色列這樣一個極度缺水的國家,它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比例較高。
教師針對學生的差異,通過組內協作、交流觀點、展示個性的自主學習過程來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新教材必修三中提到“神五”發射的時間和宇航員,但并未提到“神六”和“神七”的時間和宇航員。最終也可以上網查閱,通過教材我們知道了“神五”發射的時間和宇航員分別是2003,楊利偉;通過上網查閱我們知道了“神六”和“神七”的時間和宇航員分別是2005,費俊龍,聶海勝;2008,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隨著“神九”和“神十”先后上空,宇航員又有了新的變化,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來補充和完善。
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要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要發揮教師的啟迪和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展現自己,要真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充分體現出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推行,一方面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參與程度,因此教師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歷史的一些條理清楚、線索明了的章節完全可以安排自學,教師在這些章節中給予適當的點撥即可。教會學生閱讀材料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方法,分析評價歷史人物要客觀公正,一分為二方法等,至于提高參與度,這就需要教師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如設置問題具有吸引力、多用網絡流行語言,減少師生的心理差距,走進學生心理,了解學生心理所想,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巨大變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都被充分調動起來,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能力也得到鍛煉,當然我構建的這一模式仍有不足之處,期待與教育同行們更多的交流和探討,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