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銀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中學,湖北 十堰)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也應當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充分聯系生物課程教學內容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發展規律,讓學生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思維,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目前來說,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舊沿用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給學生傳輸知識內容為教學目標,學生借助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很容易導致高中生失去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課堂上不主動思考,也不能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教師不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部分教師雖然已經意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應當和學生積極交流溝通,但常常提出的問題答案只有“是”與“否”,流于形式,當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后不予鼓勵,反而進行否定,降低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1]。其次,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化,導致生物課堂失去趣味性。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教學效果,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僅僅會用講授法與歸納法,對于現代教學方法的應用相對較少,常常是一節課下來,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昏昏沉沉地聽,整個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下降。最后,課堂組織效率不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很多師生互動活動和學生合作學習活動常常流于形式,教師與學生在課前并未充分預習,課堂中所開展的各項活動難以起到實際作用,學生掌握的知識也不能夠學以致用。
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主動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模擬知識形成與應用的場景,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學習內部驅動力轉變為學習興趣。例如,在鞏固復習生物實驗中顯微鏡使用的知識時,教師給學生提供實際的應用情境,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之下,真正實現與知識內容的全面接觸。另外,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給學生直接呈現出顯微鏡中觀察到的成像圖片,例如頭皮屑、口腔內膜等組織細胞,用學生熟悉的東西導入教學,循序漸進,由淺到深。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能夠充分調動全身感官,在耳聽、眼看、手動、腦思下更好地掌握知識,構建更加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非常重要,信息技術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還原生物實驗場景,同時還能夠以直觀的視頻操作來讓學生掌握實驗流程,解決教學難點。以“微課”為例,在教學神經系統這部分知識時,此節內容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很多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所以我們依靠微課這種更加直觀的教學模式,反復為學生演示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具體功能,幫助學生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形象化的感性認識,從而有效降低知識點的學習難度,教學效率自然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微課”的合理應用,整合了當前課堂教學中比較流行的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與當代學生的興趣點相契合,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2]。
教師應當緊密聯系生物教學特性,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借助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現象與問題來展開教學,從生活中的物體著手,讓學生在更加熟悉的感受中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識。例如,教學植物對水分的吸收與利用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舉出一些身邊經常看到的現象,如把已經萎蔫了的青菜放在清水中,等待一會后青菜會重新變得新鮮翠綠,或者在蔬菜表面包上一層保鮮膜,能夠讓蔬菜在很長時間內都保持新鮮等。利用這些熟悉的現象來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思考這些現象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學原理,在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將隨后的知識內容平緩呈現出來,學生往往會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集中精力,教學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總而言之,針對目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構建高效課堂已經成為必須盡快落實的重要教學任務。對于高中生物教師來說,必須主動革新教學理念,盡可能創新優化教學方法,積極應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技術,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