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樹
(安徽省明光市澗溪中學,安徽 滁州)
我在農村中學教學近二十年發現:為了趕月考進度,為了給來開家長會的家長一個滿意的答復,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會把教學進程安排得很充實,生怕有什么教學要點講疏漏了,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在組織教學時,按照考試閱讀模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要求學生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文學常識及名言警句,做一些理解性的歸納。至于原文的思想、感情則一筆帶過。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所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應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對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練習不僅機械乏味,而且常常錯誤百出。用這種錯誤百出的練習方式來教導訓練學生,無疑扼殺了學生的思考,這絕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
新課標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課本中,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戲劇無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結晶。閱讀教學不能僅僅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來進行,它不應該成為語文知識的冷靜介紹,更不應該成為冷漠而強硬的技能訓練。它應該成為流動著熱烈的教與學的良性情感和各種豐富情感的情感場。在這個情感場中,既有教師對職業、對學生、對課文的熱愛,又有教師自己被課文感染后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的各種情感表現,同時還有被教師和課文所喚起的學生情感。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理論就指出:人的發展應該是一種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教學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更是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良好的心理品質及思想品德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歸于智力因素,而百分之八十則決定于非智力因素。顯然非智力因素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而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起著基礎性的動力調節作用。
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而且要具備健康的情感。面對工業時代精神貧困化的社會病,要實現人性的完善,現代思想家們更強調人應該參與感性活動,因為感性活動更為天然,更訴諸直覺,個體可以密切介入。在語文閱讀中,同學們在理智狀態下認知事物多采用理性的邏輯的方式,這種方式只體現人與事物的一種關系,如拘泥于理性的邏輯的認知,很容易陷入人與事物關系認識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向我們展現的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世界存在的豐富多彩。而我所提倡的感性閱讀就是讓學生感性地揣摩課文——體驗情感、感受形象、觸摸語言,這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礎。只有充分發揮感性的調節、感染、暗示、遷移和組織功能,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情智雙全發展。
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我們的整個教學活動應圍著學生轉,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是一個旁觀者。良好的師生關系、飽滿的精神情緒、豐富生動的課堂語言,得體的肢體動作都是感性閱讀的助推劑。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說過:“閱讀是生命的活動,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就是與作品對話,與作者交流,與自然交友,與別人溝通的活動。可以說學生與作品的對話才是師生、生文、師文多重對話關系的核心,歸根結底,閱讀教學要落實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
在初接觸文章的時候,教師要甘于寂寞,要有一種意識,把時間、閱讀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面對作品、親近作品。
當然,為了學生能盡快地進入作品,教師要精心創設意境,適當交代背景。比如上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課,就可以用掛圖、幻燈、錄像、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工具展示美麗富饒的東北大地,以此來激起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同時播放深情的課文朗讀音頻素材。文字信息、圖片信息、音頻信息的復合攝入,可以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感受文本所承載的內涵,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從而使閱讀教學變得更感性、更有魅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常常聯系當時社會可能出現的狀況,或對比今天的社會可能出現的狀況,把學生帶入另一個世界,或把作品人物帶入今天的世界。這樣就可以讓書本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沾上陽光雨露,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就可以讓學生穿越歷史,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積淀豐厚的閱歷、情感。這樣的課堂有時顯得特別悲天憫人,有時顯得特別滑稽搞笑,有時顯得特別溫暖溫馨……
閱讀不僅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對話、創造的過程,其中充滿了發現、探索、質疑、探究。所以新課標倡導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主討論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觀察角度,更多的發言機會,更容易產生思維的火花和情感的碰撞,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推進學習的深入。這一過程也是學生理智與情感起伏、積淀的過程,這時的閱讀教學是一種開放的狀態,更容易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也顯得更加感性、有趣味、有張力。
馬斯洛曾說:“處于高峰體驗中的人比其他任何時候更有責任心,更富有主動精神和創造力,更加感到自身是自己行動和感知的中心。”而我想說——生命因體驗而充實,閱讀因感性而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