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坎北初級中學 周龍成
美育,能啟迪智慧、愉悅精神、健全人格、提升素養,凈化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形成良好情操。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美育能避免情感的荒蕪,能完善人格塑造,使人們的思想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鉗制、教師認識的偏頗,偏重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忽視了美感教育,忽視了學生審美情趣的熏陶,導致學生產生心理焦慮,甚至會產生過激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開展審美活動,陶冶學生情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審美的誘引者,當前信息不斷更新交替、新知識層出不窮,教師應站在時代的前列,廣泛涉獵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教師要閱讀美育書籍,參加培訓,拓展自己的美育知識,在探索實踐中總結美育的方法。教師要具有濃厚的人文素養、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審美素養,才能吸引學生參與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審美感知,提高鑒賞能力。教師的衣著打扮往往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要以樸實的服飾、優雅的姿態感染學生,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要富有愛心,要具有奉獻精神,要以高尚的品格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
美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現而已。教師要依托教學內容,創設美的情境,讓學生感知美的存在,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快速融入到內容學習中。教師要優化教學環境,在墻壁上掛上名言警句或裝飾畫,在窗臺上擺上綠色植物,讓學生感受神清氣爽,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欣然接受教育,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師要以傳神的語言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語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富有真情實感,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共鳴。如在人教部編本七上《濟南的冬天》一文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北方的冬天,往往因習慣于溫暖的南方而止步,但在濟南,全然沒有一副嚴酷的面孔,反倒多了幾份慈善可親。今天,讓我們追隨老舍先生的足跡,感受濟南溫馨的冬天,秀氣的山、澄綠的水。”教師以耐人尋味的語言,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誘引學生主動思考。語文教材是文質兼美的作品,其中的美可以依托于抑揚頓挫的聲音折射至學生心靈的最深處,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提高 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教師要善于借助于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將圖片、聲音、視頻、文字等融為一體,有著常規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教材內容變得富有感染力。 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之美。如在人教部編本七下《紫藤蘿瀑布》一課教學中,教者播放視頻,情景導入如下:“望著眼前的瀑布,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另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播放紫藤蘿的視頻,與瀑布進行對照,“你看,盛開的紫藤蘿呈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如同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說它是紫藤蘿瀑布。”教者以多媒體渲染氣氛,通過精妙的比喻,引發學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文本是師生的共同審美對象,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美的因素,讓學生感受到令人陶醉的自然之美、感人至深的社會美,在美的體驗中提升審美情趣,培養道德情操。
散文具有優美的語言、精巧的構思、靈活的手法,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資源。許多散文作品描繪了美麗的自然景物,閱讀文本能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從朱自清的《背影》中讀出父親對兒子無私而深邃的愛,只有用美的眼睛細細欣賞,反復品味其中隱含的情感,才能使散文學習成為美的欣賞活動。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其節奏鮮明,讀來瑯瑯上口,富有感染力。詩詞的語言簡明、凝練、優美,如果逐字逐句解釋,會味同嚼蠟,只有徜徉其中,進行深入體味、探究、想象,才能感悟其中蘊含的各種美,才能獲得美的享受,引發情感的共鳴。小說以人物、情節、情境為要素,通過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再現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扮演人物的角色,體味其中的崇高品格。如在《最后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讀心情、悟真情,對比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課”前后情感發生的變化,從一個貪玩調皮的頑童成長成為一個熱愛學習、理解老師、熱愛祖國的懂事的孩子。讓學生析描寫、品真情,通過揣摩細節,剖析其中的真情,如從韓麥爾先生的莊重穿著、深情話語、留戀眼神中感受他的痛苦,他對祖國的熱愛。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美學因素 ,引學生感受、體味文本中的內容、情感、形象之美,豐富學生的感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