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 李 芹
閱讀教學占據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詞匯、學習語法文辭,促進創新思維、學習能力的提升。但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備受詬病,教師多采用單篇教學,重知識的講解而輕思維的訓練,學生的視野狹窄,無法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群文閱讀是師生、教材、文本間平等對話的場所,通過有效的交流,促進學生對自我、世界的認知,促進有意義的構建。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探索常是淺嘗輒止,閱讀課成為“考試課”,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若閱讀教學囿于應試,不能將培養目標落實于課堂,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專制化的講授成為日常教學的首選,導致課堂教學看似熱鬧,而缺少該有的文學厚度。群文閱讀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閱讀方法,為教師的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
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視學生為提升業績的工具,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關系緊張,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一言堂”的教學導致師生關系僵化,導致學生養成惰性的閱讀思考,使學生喪失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要構建彈性化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成為愉悅的學習者。
教師要具有充足的閱讀量,為學生提供眾多可供其選擇的文本,培養學生選擇文本的能力。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尊重學生的發言權,要傾聽學生的心聲,以交流者的身份參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語文與生活的連接,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間,將師生的對話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師要有靈活的掌控能力,讓每一位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尊重學生的思考,并以批判性的思維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干擾因子,激活課堂活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初中生好奇心強,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站在學生的視角把握問題的契機,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通過點撥、引導,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加快師生之間思維碰撞的進程。
文閱讀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有別于單篇文本的細讀,教師要根據文本、議題的組合,為學生帶來多樣的閱讀體驗。教師要通過情境創設、泛讀概括、精讀梳理、拓展遷移等實現教學目標。教師不作過多答案式的講解,讓學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群文閱讀的平臺上,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收獲與大家分享,通過語言的交流促進心靈的碰撞,從而提高思維的鍛煉。教師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導,就會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喪失。在群文閱讀中,教師要通過有效地引導、點撥幫助學生體驗閱讀所帶來的快樂。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將他們的能力應用于日常閱讀之中。
蘇教版八下第四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小說之林”,其篇幅長、人物多、情節復雜、涉及知識面廣,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孔乙己》《范進中舉》這兩篇課文擬用5課時的時間,采用整體閱讀法引導學生熟悉課文情節、分析全篇結構,再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從多角度展開探究,領會作品的風格和文章的精華,提高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者讓學生閱讀這兩篇文本,了解情節內容,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了解魯迅、吳敬梓的生平、創作背景,觀看兩篇小說的相關影視資料,以激發興趣,為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打下基礎。教者讓學生運用整體閱讀法瀏覽、略讀,品析文本,找出線索,促進自己對文章的深度理解。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發現《孔乙己》中的線索較多,分別從手、臉色、迂腐與善良、笑聲等方面開展探究,通過討論大家發現“笑”貫穿全文,情節始于笑聲,落幕于笑聲,以鮮明的對比表現悲慘的人生。教師繼而由這一點出發,讓學生去品讀作品、認識社會、感悟人生。教者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孔乙己的“落”與丁舉人的“中”、孔乙己的生與死、喜與悲等角度進行對比探究,產生深入的思考。《范進中舉》一文要引領學生從“變”進行突破,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發生的變化,學生抓住這一切入點,產生了閱讀的興趣,從而認真研讀文本,從胡屠戶、鄰居、張鄉紳的態度變化以及中舉前后范進自己言談舉止的變化中探尋問題的答案,學生進而從當時的科舉制度、社會等級等方面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將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從孔乙己與范進的性格內涵、不同命運進行分析,能從性格、生活歷程的差異中發現本質的一致。能從兩位作家的諷刺手法、諷刺語言、諷刺深度等差異比較他們的諷刺藝術。學生還將孔乙己的“不變”與范進的“變”、孔乙己的“竊書”與范進的“賣雞”、孔乙己的悲慘結局與范進的中舉及第進行對比,從不同角度產生深入的思考,從而領會作品的風格,把握文章的精髓,從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單篇”走向“群文”,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討論交流,從而改變僵化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從而構建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