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第二中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教師的教學是一方面,而閱讀是學生通過大腦分析加入自己主觀的理解與情感體驗,閱讀可以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課文中所傳達的情感、道理、價值觀與世界觀,啟迪學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教學方法,逐級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習慣是十分關鍵的。因此,本文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尋求問題的源頭,提出科學的改進策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我責無旁貸的責任。
傳統教學模式下重教輕人的形式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我國現有的教學模式是建國后從蘇聯引入,對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有固定的模式,對于要學習的課文,教師要先讓學生預習;然后進行課堂講解;對文章作者進行介紹;介紹作者創作文章的時代特點;對文章中重點段落進行分析;解析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雖然容易操作,看似對課文的每一層次都進行了分析研究,學生也學習到了知識,但從預習到學習結束,每一步都是在教師的指導、講解下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缺少聽讀的時間與引導,教師將所學的文章像解剖一樣支離破碎,學生吸收到了的是枯燥無味的課本,無從理解與體會文章的藝術性與美感,學生會喪失對閱讀教學的興趣,缺乏閱讀能力,把閱讀教學當作一項無趣的課程,長此以往,學生語文成績與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了。
教師過分依賴教學參考書,缺乏實踐性。目前的中學語文教科書與參考書中,對于所學課文的主旨與中心基本上都有統一的規定,而這種統一標準不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做多解性閱讀,過于片面與膚淺。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按教學參考書給出的文章中心思想與主題,幫助學生來理解與總結,學生需要死記硬背統一的文章中心思想與主題。但這種統一性的文章中心思想與主題是如何總結得來的,學生對于這種總結出的中心思想與主題是否有不同看法教師不得而知。很少有教師會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閱讀教學,而是讓學生的思維統一到教科書或教師自己規定的軌道中去,厄殺了正處于心智發育重要時期的青少年發散性思維、邏輯思維的能力。
首先,要摒棄傳統的、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學觀念,務實踐行新課改提出的現代化教育理論與方法,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能只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母語,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靈活運用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著眼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培養與提高,培養學生聽、讀、寫的能力;啟迪學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中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心智飛速發展的青少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求知欲強;身體與心理發育快速卻不平衡;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是價值觀、世界觀的發展形成階段。同樣,這一時期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最佳時期,在短短的三年里,如何抓住青少年的成長發育特點,完善閱讀教學模式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大膽創新,教師要靈活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創設新穎的情境、巧設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借助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優勢,創新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去閱讀,愿意去閱讀,培養他們主動探索與學習閱讀的習慣與能力。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將閱讀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學校、教師、家長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學校,學校與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與收獲。在家庭中,家長不要阻礙孩子閱讀與學習無關的“課外書”,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其次,學校與相關教育部門加大對圖書館基礎設施的建設,讓學生可以有渠道看到好書,鼓勵學生去圖書館借書,養成借書的好習慣,借書可以增加閱讀的效率與質量,因為書是借來的,從人的心理層面來看,就會無形中產生對書的珍惜與緊迫感,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在其著作《黃生借書說》中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1]王玲.淺談高職文化課如何培養學生職業能力[J].青年科學,2010(1).
[2]牟玉波.怎樣培養職校生學習《機械基礎》的興趣[J].吉林教育,2010(1).
[3]嵇紅梅.芻議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吉林教育,2012(2).
[4]谷玉艷.論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培養[J].吉林教育,2013(2).
[5]孟令君.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喚情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6]黃勝利.中學文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7]宋志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師生文本解讀差異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