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蘭溪市第八中學)
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方式以灌輸為主,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教學質量低下,隨著生本教育理念的不斷實施發展,需要教師結合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文章以科學學科為例,就生本理念下其教學方式做了具體分析。
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之上占據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中心開展“填鴨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缺乏對學生真實教學需求的關注,其教學方式也顯得較為隨意,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學,無法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而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之下,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學方式也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變為現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因此教師需要在生本理念下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隱退其后,教學重點放在學會生身上,積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
初中科學作為一門探究性較強的學科,為日后學生學習高中物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更加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縱觀當下科學教學現狀,有的教師仍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忽略了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認為自己的探究思考并不重要,反正教師最后會講,只需記住結論即可,這完全違背了生本教育理念的初衷,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實踐,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具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2],例如在進行“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實驗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顯微鏡設備,放手讓學生觀察不同類型的動植物細胞,使得學生充分體驗由理論到實踐的真實感受,然后自己總結使用顯微鏡需要注意的要點以及觀察細胞的特點,由學生自主選擇搭檔進行相關的討論分析,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從而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充分滿足科學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
基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科學教學,其本質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具體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過程,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可以考慮在科學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教師采用情境創設應用于科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適當調節情境創設模式,以此達到更大程度地吸引學生參與進去,從而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教師在開展情境創設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有簡淺到深入,從而讓學生有效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之中,不僅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課堂主導地位,開展相應教學,還使得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對相應科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記憶也更加深刻[3]。例如在開展“觀察蚯蚓”這一課堂實驗教學時,教師先不著急進行相關的講解與實驗,而是先問學生:“你們對蚯蚓有什么印象嗎,經常在哪里看到蚯蚓?它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待學生回答完這些簡單問題,在腦海里對蚯蚓有了大致印象之后,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融入情境,教師可以拋出有關蚯蚓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什么下雨天之后我們在路邊或花園附近會看到一些蚯蚓爬出地面,其中還有一些僵死的蚯蚓?”,由于這種現象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對學生來說會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共同參與有關蚯蚓的討論中,從而使得教師成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與教學實驗內容聯系在一起。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設置懸念,將問題答案留在課堂最后再宣布,故而學生為了找尋問題的答案在對后續的蚯蚓觀察實驗的學習會更加認真,并積極地參與到探究討論中去,從而使得教師更易于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課堂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最后課堂教學實驗結束后,學生對蚯蚓身體構造等相關知識也有了一定了解,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再公布問題答案: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靠皮膚進行呼吸,下雨過后土壤浸滿了雨水導致氧氣含量減少,因此需要蚯蚓爬出土壤外進行呼吸,晴天后若蚯蚓沒及時爬進土壤內會迅速被太陽曬干皮膚窒息而死。實驗是初中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最能體現出初中科學課程開展的效果與意義,因此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教學充分發揮了生本理念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教師在生本理念之下進行科學教學時,需要深入貫徹生本理念,并將其理念應用到平時教學中去,不斷結合實際改進教學方式,創設以學生為本的參與型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借助生活化情境做好情境創設,使學生快速融入教學活動中,從而更好地推進學生學習發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1]滕軍.生本理念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7(7):14-20.
[2]何悟能.在初中科學課堂中實施開放式教學[J].新課程,2015(8):68-69.
[3]吳佳玲.試析初中科學教育實踐: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