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焦溪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這樣的閱讀意義決定了學生、教師必須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讀。但如果面對的是一群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如何進行文本細讀的教學,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無意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文本細讀強調文本語言和思想的關系,文本語言的功能和意義可以體現在思想、感情、語氣和意向等四個方面,若能夠準確把握語言的這些因素,我們就能夠解讀作品對的意義。”其中兩個詞“感情、語氣”,讓我眼前一亮,對呀,你讓學生直接去達成“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言,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等這些新課標上的目標很難,但中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接觸時間最久,從朗讀入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于是,從上學期開始,我就嘗試著從朗讀上手,帶著孩子們開始進行文本細讀的嘗試。
開始,我不敢直接讓學生自己朗讀,我采取的是老師范讀的方法,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用最貼切的語氣語調去表達句子想表達的感情,需要細品的字詞,我會重讀得比較明顯,讓學生在聽中去感悟,句子中哪些字老師是重讀的,老師是帶著什么感情去讀的,你覺得老師為什么要這樣讀。
如在教授莫言的《賣白菜》時,學生對賣白菜的老太太的理解,僅停留在“挑剔、吝嗇、精明”等貶義詞,為了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這個老太太,我范讀了些老太太挑白菜的一段話:“但是她沒有走,而是蹲下,揭開那張破羊皮,翻動著我們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斷未斷的根拽了下來。然后她又逐棵地戳著我們的白菜,用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她撇著嘴,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我把重讀放在“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孩子們聽出來了,通過分析,大家對老太太的形象一下改觀,不再是單純的厭惡。
慢慢地,我開始讓學生自己讀,讀同一句話,不斷重讀的字,看看,重讀改變了,體會自己朗讀時情感的變化。
教學《七顆鉆石》時,我讓他們仔細朗讀“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叢林也干枯了,許多人及動物都焦渴而死。”初讀時,大部分學生都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干涸、干枯、焦渴而死”這些詞語上,也感受到了旱情的嚴重,但朗讀時,語氣卻比較平淡,我笑著說:“看樣子旱情嚴重的程度還不深啊。”可他們又不同意我的看法,利用他們的好勝心,我又讓他們再想想辦法,重讀哪些字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旱情嚴重的程度。他們馬上知道該重新找重讀詞,于是找到了“所有……都……也……都”這些字。
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開始要求學生交流朗讀體會。學生個體自讀時難以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有時找不出感覺是在所難免的。而在讀中相互比較、相互啟發,個體的體會會立刻感染群體,使大家豁然開朗,我再及時點評,以點帶面進行指導,有針對性地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讀出感情。
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課文中對百草園的描寫十分精彩。這一次,我仍從朗讀入手,但我開始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并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果然,同學們都收獲頗多。他們從“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找到了“竄”字,“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中的“按”字……孩子們的細心,讓我看到了我一直以來努力的成果,可惜,鑒于學生的能力問題,學生對這些字詞的理解不夠到位,好在,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這些字詞背后的情感,也能更好地抓住這些重點詞語進行朗讀了。
移情是朗讀指導的重要方法,朗讀指導需要通過課文言語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聲音、有色彩的,學生讀著讀著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特別是寫人物的課文,要在情境中揣摩人物的個性及其言行和神情,進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的靈魂人格。
聯系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轉移到課文的朗讀指導上來。在教學中,我會適時啟發學生回憶類似的生活經驗,甚至再切身體驗一下,從而在朗讀中自然流露真情。
如上事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竄”“按”背后的情感,我讓學生進行角色代入,畢竟文章的作者當時也是一個小孩子,他的情感體驗與我們的學生類似。果然,當學生身臨其境地去再讀課文時,他開始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感受了,他們開始說出“羨慕”“好奇”“輕巧”等詞,緊接著,我就帶著他們總結:“竄”寫出了鳥兒的輕靈,又寫出了孩子的羨慕之意;“按”體現了孩子好奇逗樂的心理……
朗讀,是幫助學生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的有效方法;同時,又可以鍛煉用語言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上只是我一學年以來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小小的嘗試,也許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至少他們在體會文章情感的時候,有了找關鍵詞品味的意識,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成功?
[1]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余映潮.這樣教語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黃晶星.牽一發而“解”全文[J].語文教學通訊,2013(9).
[4]黃厚江.語文課堂尋真[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