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榮
(山西省霍州市趙家莊小學)
新課程改革后,死讀書、讀死書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甚至制約了學生的發展,語文考試的內容更豐富。檢測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成為考查的重點。
王崧舟老師,一個小學老師,成長為校長,因為他不斷學習研究,提升自己,現在都到杭州大學當教授了。陳國安,一個師范生,被保送上大學,后來成為復旦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們只看到了他頭上閃爍的光環,只認為那是特殊的個例,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還沒出發,自己就給自己設置了好多障礙,不為成功找方法,只為失敗找理由。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想做到。經歷是一種財富,成長是一種感悟,目標只是一個個點,而過程才是一條條線,以自己為圓心,無數經歷為半徑,過許多目標的點畫出來的圓,才是我們豐滿的、精彩的生命。
據科學家研究,人腦只有很少的部分被使用著,更多的部位實際上是閑置的。古漢語的音節,言簡意賅,古漢語的語法,短句多,長句少,復合句更少,是最適宜于記憶和朗誦的。
我們老師的責任和義務就是讓學生的圓盡可能大,盡可能豐滿。那我們就要關注怎樣才能讓半徑最大,只靠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小學階段是人一生最好的記憶階段,每天都讓他多讀多積累,孩子的語文素養將不可估量。我們可以這樣來做:
1.學過的課文至少一半同學會背,四分之三的學生基本會背,有困難的同學鼓勵多背;
2.每天背兩條名言,一段優美句段;
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建議大家把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整理在一起,既便于記憶,又能對作者有深入的了解,從而深入理解詩詞含義,從中讀出詩人的內心,品味詩人的情懷;
4.每天保證20分鐘的閱讀時間,在學校師生共讀,在家親子共讀,讀書過程中制作讀書卡。每周班會課邀請家長和學生到班級分享讀書心得,既是對學生讀書的督查,又能調動家長參與讀書的積極性,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呢?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行政事務,老師們很難有足夠的時間來讀書,靠每天機械地強加布置,老師和學生都沒有興趣,甚至覺得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可是聽了連潔老師的一堂《單元導讀》課,困擾我很久的難題突然有了解決的方向。
一直以來,對單元導讀這一塊,基層老師都是忽略的,大多只是在本單元新課之前讀一遍,了解本單元的要求即可,而且教參也沒有明確指出單元導讀可以占課時進行,因而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內容。每單元的4篇課文一定都詳講,各自為營,單元導讀形同虛設。其實,我們始終沒有跳出教教材的怪圈。
連潔老師展示的是小學三年級第八單元關于神話的導讀課。在和學生簡單對話后,開始了導入環節:說詞語,猜故事。看似簡單的游戲,其實都是在復習上學期的幾篇神話故事,巧妙地把學生引向本課目標,同時鍛煉了學生提煉故事關鍵詞語的能力。教師自然的過渡語“今天,我們就要開啟本學期的神話之旅了……”,把學習轉化為一種探索的旅行,從思想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望。
接著出示單元導讀內容,要求學生邊讀邊勾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句。在集體讀、個別抽讀交流后,提煉出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并體會本單元故事的生動有趣、想象神奇。
內容明確了之后,下一步就讓學生快速翻課文,看看圍繞主題,編者為我們選取了哪些主題?連老師運用表格的形式,先讓學生完成課題內容,又用猜一猜的方法讓學生猜每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總結出許多寫人的文章,題目中往往包含主人公的名字。提示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繼續用猜的方法,讓學生根據經驗判斷一下這些故事的體裁,學生有上冊課文學習的基礎和課文閱讀經驗,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表面是猜,其實是考查學生對神話、傳說等體裁的一個判定。特別是學生在陳述判斷的理由時,“你真會讀書”“你是個有心的孩子”“你已經走在其他孩子的前面了”……詩意般的評價語言猶如春風化雨,滋潤每個孩子的心田。
這樣的讀書,這樣的積累,全是發自學生內心,從內心喚起對語文學習的渴望。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扎根于我們的課堂,點滴積累巧拓展,聽說讀寫扎實練,潛移默化能力長,素養增強眾口贊。
[1]閆立華.淺論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J].吉林教育,2012(1).
[2]張卓.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