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鳴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實驗小學)
運用批注式閱讀的方法,教師要進行明確的示范指導,循序漸進地開展批注式閱讀訓練,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可以分三步開展批注式閱讀。
這個階段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借助符號標注生字新詞,積累詞語;二是利用文中語句圈畫梳理文章主要內容,摘錄精彩佳句;三是提出疑問,課中解答。每學一篇新課文,都對學生進行這三個方面的常規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批注閱讀能力。為了作好批注,學生對預習課文十分專注,也大大提高了預習的質量,為精讀課文作了有力的鋪墊,同時教師獲得預習的反饋信息,又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原有的教學方案。
在整體感知課文階段,我們不妨通過集中批注來梳理文章的脈絡。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讓學生了解作者按游覽順序記敘的表達方式是學習的重點之一。用怎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領悟移步換景的游記特點呢?一位老師是這樣做的:首先,學生自由讀課文,圈出有關地點變換的詞語,畫出游覽線路圖,可獨立完成,也可小組合作。在畫游覽路線圖的時候,有些學生對各個景點、路線都進行了細描,顯得復雜繁冗,而有些學生則無從下手。這個時候,教師就進行了簡單到位的指點:(1)回憶自己游覽過的景區示意圖,通常是怎么表示的?(2)怎么能夠做到快速完成并讓人一目了然?然后教師出示一個景點的簡單的示意圖讓學生進行模仿、討論,學生就能清晰地知道線路圖可以像導游圖那樣畫,景色用簡筆畫來表示,也可以直接用箭頭表示游覽路線,但是經過和游覽的點一定要用文字標出。這樣一來,學生自己就能輕松地完成,并根據線路圖介紹一路的景點,從而達到了梳理文章內容的目的。
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批注方法后,可將批注時段擴大范圍,讓學生在初讀課文質疑階段就把自己的疑惑標注出來。質疑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學習能力大小的重要體現,學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認知經驗等限制,在發現、破解深層信息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疑問和困惑,這種疑問或見解往往是一閃而過的,很有必要及時記錄,以便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確定自己的批判恰當與否。批注閱讀就要求學生把點滴疑問或不同的見解表達出來,這能清楚地反映出閱讀探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往在第一課時的口頭質疑中,學生的參與度不夠,批注可使學生深入思考,使質疑更有實效性。
學生學完課文,其思想認識、情感比初讀時必然會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時批注,既是對原有批注的補充、修正、鞏固和提高,又能作適當的擴展,以檢驗閱讀效果,提高閱讀能力。對于知識而言,我想最好的鞏固方法不是強行記憶,而是學以致用,在拓展中達成內化知識的目的。
如讀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學生就作了綜合性較強的批注,有表達內心情感的:“人類是多么可悲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就是自我毀滅啊!”有的寫生活感受:“我們村到處是垃圾,照此發展,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人類最終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有關注社會、告誡世人的:“增強環保意識,保護綠色家園。”由此可見,學生做的批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課堂教學中,評價的最終目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批注式閱讀教學的課堂評價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評價內容上,既重視對學生參與閱讀批注的興趣、態度和所用方法的評價,又重視對學生在閱讀批注中所獲得的感受、體驗、理解的評價,還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和在課堂中交往與合作情況的評價等。批注式閱讀教學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一般采用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的方式,如借助投影現評、小組輪流抽查(面批點評)和小組交流互評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促進他們自己認識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尋求新的生長點,實現在現有基礎上的自我主動發展;同時也引導學生公正合理地評價他人,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值得提出的是,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呵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開展批注式閱讀順應歷史潮流,擺脫了傳統教學中注重知識本位的局面,為學生的未來著想,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閱讀,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閱讀的質量。
[1]郭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石小學語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倪燕,朱婷.批注式閱讀教學反思研究[J].語文建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