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虹
(海南省儋州市南豐鎮頭佑教學點)
這五年,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教學結構調整,我校由一個完小變成了一個教學點,呈現出人數不足10人的小班化傾向。大部分優秀學生流失,剩下的學生不是留守兒童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孩子學習興趣低,沒有自信心,學習積極性差。生源情況我們難以改變,而且未來一段時間也很難改變,所以我們必須尋找多種方法讓小班化語文教學大有可為,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提升。我想結合自己這五年的教學嘗試,談談小班化課堂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
有人曾說:把學生看作天使,教師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學生看作魔鬼,教師便生活在地獄中。我在課堂內做了以下嘗試:
學生少,我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制定目標——少而精(一般一課時只精設1~2個目標),緊扣教學重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放棄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讓課堂的重點更加突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并以此解決部分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持久性差、思考僅停于表面而不能深入的問題。比如我們班的孩子,識字能力差,有時候一節課只教生字,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出題反饋的方式,通過拍手讀、加減法讀、對比讀等方法,教會他們去識字。我始終堅信:要注重鳳主任說過的“一課一得”的方法。要讓孩子在課堂上真正學到知識,總比囫圇吞棗學完知識更有實效。
學生少,我充分利用小班化因材施教的優勢,嘗試了小專題《每日一練 基礎抓起》訓練。孩子基礎差,我們可以利用《每日一練 基礎抓起》來提高他們的基礎。我的每日一練形式多樣,有課堂練習、讀書活動、讀書筆記,目的在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練習有:看拼音寫詞語、照樣子寫詞語、修改病句……每日一練評分標準:做題全對得100分,才能有花朵或者笑臉,只要有一個字寫錯就是零分,不能獲得笑臉和花朵。每日一練的獎勵方法:每獲得十個花朵或者笑臉,有獎品。獎品是學習用品。因為考慮到他們在農村,學習用品最適合他們。可以是涂改帶、涂改液、筆、本子等等,任由獲得者選擇。這個訓練可以把孩子們丟失的知識重新撿回來,一學期下來,孩子們的基礎提高了。
學生少,我可以做到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心。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信心。如:“這個問題老師還在想,你就能幫老師解答了,你真聰明。”“你完全可以自己學習了,真棒。”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
在農村學校,我們經常聽到有的老師抱怨教學資源、教學設施匱乏,如缺少多媒體教學設備,缺少教學課件等等。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周圍不是到處都有現成的教學資源嗎?風雪雨露、鳥獸蟲魚、江河小溪……為什么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觀察、去動手操作,而讓他們去看老師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設計制作的課件呢?我們不是常說生活是一本無字書,自然界是一個大課堂嗎?
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學法指導,而且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拓寬知識面,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培養閱讀能力。在教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組和秋天有關的文章時,我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來了解金秋時節,讀有關秋天的文章、詩歌,畫一幅秋天的畫。孩子們通過課外閱讀,編寫了詩歌。每個月我還在家長微信群開展讀書活動,讓家長把孩子們讀書的小視頻發到群里,在群里溝通,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比賽,孩子們學習的動力更足了。
“室外”特定的環境氛圍也更易喚起學生的“創作”欲望,更易燃起其“創作”靈感的火花。讓孩子走進社會大課堂,就會發現習作并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么難。在教學觀察日記時,我帶領孩子們到校園的操場邊觀察含羞草,通過“看、摸、聞、想”的方法,讓他們說說,做到“心中有文”。印象最深的還有一次,六年級的第一單元習作:第一次_____,這是半命題作文。我把孩子帶到我的宿舍里,和他們一起包湯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體驗,親自嘗味道,這篇文章很快就出爐了。我覺得只要學生想寫了,愿意寫了,他們就一定能寫得出、寫得好。
彩虹花和閱課《快樂寫詩》的訓練是帶領孩子通過網絡,通過上海滬江網cctalk平臺,與河南名師時朝莉老師一起遨游在詩歌的海洋里,通過讀、說、寫的方式,我發現當初我的嘗試成就了孩子們,我沒想到他們的腦袋里竟然裝著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孩子們在網絡課堂里,與全國的小朋友和老師們一起讀詩、改詩、編寫詩。我們教學點的孩子還在互聯網成名了。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我們農村孩子也能走上互聯網。在我的眼里,孩子們不再是學困生,而是一個個有想法的詩人。
這幾年的實踐經歷,讓我覺得我們教學點的孩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差。只要我們教師敢大膽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為我們農村小班化的孩子“量身制作”簡單而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就可以提高小班化課堂教學有效性。
[1]張希泉.提高小班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J].學周刊,2017.
[2]劉文武.淺談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J].東西南北,2017.
[3]何新武.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J].新課程(上旬),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