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鳳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高橋小學)
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學生要有所感悟,離不開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學生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則離不開對問題實質的爭辯。越是針鋒相對的辯駁,越能深化學生對真理的認同感。在品德課堂中,學生是否注入自己理性的思考,是一堂增量明顯的品德課區別于一堂活動疊加的品德課的地方。但在平時的教學和外出聽課中,卻屢屢發現:不少品德教師重活動、輕思辨;品德課堂波瀾不驚,鼓勵少、灌輸多……
很多品德課教師經常低估學生的能力,認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品德課上,教師總想讓學生吃“現成飯”,不想讓學生自己先解決問題;總想讓學生少走彎路,而急于給出條件,點明思路,嘮叨引導;總想把問題當場解決,不想留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探索。
如教學《家鄉的行政區》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拼地圖游戲,并要求學生交流自己的拼圖方法。學生交流了各種自己認為有效的好方法,老師卻不作評價,最后告訴孩子結論:按從東到西的方位順序來拼圖是最好的,因為老師就是這樣拼的。
從形式上看,教師給了學生說話的機會,但實質上整個對話過程還是逃不出教師預設的框框。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環境,這樣的對話交流,必將扼殺學生交流的欲望,造成一個封閉的慣性思維的課堂。
著手設計一節品德課,很多教師會把著眼點落在活動的設計上,會在課前花大量的精力進行活動的設計,卻很少去考慮在活動中如何去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
如有教師教學《天生我材必有用》時,整個課堂活動豐富、高潮不斷、節奏迅速,學生跑上跑下,忙得不亦樂乎。聽完課后,我們不免感到遺憾,整個交流過程沒有深層次的思辨問題。
其實,課堂上出現過一個很值得讓學生思辨的契機:才藝展示前,老師隨口問了一句:“我們班誰學過鋼琴?”當時有五六名同學舉手,可是只有一名學生準備好了上來彈,另外幾名學生有的是一開始學過后來放棄了,有的是自認為沒有這位同學彈得好不敢上來。在這里完全可以停下步伐,讓其他才藝展示緩一緩,通過思辨讓學生懂得要成為有用之才,要靠自己不斷地努力,從“天生我材”到“必有用”之間,有一個自身努力的臺階,離開了這個臺階,天生之我材,未必都會有用。但是我們的老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卻把這一非常重要的有價值的思辨問題給忽視了,導致一堂課下來,只有熱度,沒有深度。
品德課堂教學要追求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就必須把活動目標定位在思辨這一層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少問幾個“是什么”“怎么說”“怎么做”,多提一些“為什么”“什么原因”等問題,全方位引導學生對現象進行理性思考。
教師應以學生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思想,特別是要尊重他們的錯誤,允許孩子在課堂里異想天開,允許孩子發出不和諧的音符,重要的是讓每個孩子在上課過程中認識真實的自我,讓認識被提升的“我”與“舊我”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戰勝“舊我”。
如一位五年級品德教師在上《父母——我特別的朋友》時,沒有使用精彩的課件和精美的道具,而是讓學生撤掉桌子,圍成半圓形坐在一起,在讓學生談了“自己對父母的了解”和“父母對自己的了解”兩個話題并作適當對比后,從口袋里摸出了這樣一封信:這是一封萬般無奈的父母寫給曾兩次離家出走的孩子的信,而這個孩子就是本班學生中的一個。這個學生只因為一點小事和與父母的一次口角就任性地離家出走,第二次出走甚至徹夜未歸,父親發動親朋好友在附近的村子苦苦尋找了一夜,母親整夜亮著自己家的燈徹夜坐在門前等候。他的出走,使父母心神俱碎,到現在還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再出什么差錯。聽完這封滿紙血淚飽含辛酸的信后,全班學生都陷入了沉思。從之后的發言中,學生聯系到了自己以前的行為及對父母造成的傷害,他們在心里做著抉擇和斗爭,內疚和改過的決心在那一剎那油然而生。
在品德學科中,“真實”“生活”“平等”是激發思辨火花的課堂環境所必需的,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獨特的內心世界和獨立的情感表達才能被強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都能以坦誠、真實的狀態去接近甚至融入對方的心靈世界,從而展開思辨,在思辨展開的過程中互相汲取營養,使心靈世界日益豐盈。
身臨其境,才能有感而發。品德與社會課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社區、家鄉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體驗會對不同的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讓不同的個體在品德課堂中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才能激活學生的思辨,讓學生學得從容,真正學有所獲。
一堂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辨的課堂,需要教師把握時機,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適時轉化教學流程,讓一些真實的場景為課堂所用。
一位品德課老師正準備去給五年級一個班上《我為母校“添”光彩》一課,恰逢這個班的學生上完體育課回教室,在樓梯口,留下了好些用過的紙巾和礦泉水瓶,是這些學生來不及塞進狹小的垃圾桶而散落在外面的。這位有心的教師當即拿出隨身帶的數碼相機拍下了這個場面。在課上討論時,學生紛紛表示要用良好的成績、優異的比賽記錄等為母校添光彩時,教師把電腦畫面定格在了剛才樓梯口的那一瞬間。平時習以為常的一個散落著垃圾的角落此時卻讓學生感到觸目驚心,由此激發了他們對自己行為的思辨,紛紛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進行了批評,更加可貴的是提出了改過和杜絕的方法:立刻打掃,張貼警示語,前期派人執勤溫馨提醒。
這個小細節的完美演繹在于教師選擇了合理的時機來拋出問題,給學生上了最真實生動的一課,讓學生明白:原來實踐道德的時間就是現在;原來實踐道德的地點就在身邊。
在上《誠信真可貴》時,讓學生舉例談談身邊誠信的人和誠信的事,一個學生站起來講了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一個事。她是班長,四年級的時候,老師要她檢查全班同學的預習情況,當她檢查到她的好朋友那里時,發現好朋友一點預習過的痕跡都沒有,這時好朋友悄悄地在她耳邊說讓她不要告訴老師,否則的話就再也不理她了。當時,為了友情,她選擇了沉默。
一邊是友情,一邊是責任,她到底該作何選擇呢?何不暫緩下面同學的發言,讓大家集中對這個話題展開辯論呢?于是筆者當即示意舉起的十幾只手暫時放下,組織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針對班長遇到的這個事情,到底是“該告訴老師”還是“不該告訴老師”?雖然當時班長選擇了不告,但是很多同學據理力爭,指出了班長這樣做是錯誤的行為,會助長那位好朋友懶惰驕橫的壞習慣,還會造成老師的評價不公。辯論的最終結果致使班長站起來向全班同學認了錯。誠信,在全班同學的心里生了根;同時也有助于班長在今后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在課堂教學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準確洞察學生心靈的秘密,敏銳捕捉學生在課堂稍縱即逝的細節;不斷歸納、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思辨。
筆者在上《我就是我》時,當時課堂環節正進行到“擊鼓傳花”游戲,輪到的小朋友要說說或展示自己的優點,當鼓聲停的時候,花落在一個低著頭的小朋友手里,她卻遲遲不肯站起來,原本熱烈有序的教學氛圍一下子凝固了,盡管筆者再三鼓勵,她還是不肯站起來,最后好不容易從嘴里吐出斷斷續續的一句話:“老師,我……我……沒有優點……”
這可是這個環節的一個“殺手锏”,要是老師就此放過,則下面的活動很難正常開展下去,因為別的小朋友也很有可能以此為理由不肯上臺展示了;要是不放過,則會勉為其難,師生都會很尷尬。遲疑了一會兒,筆者整理了一下思緒,立刻面向全體學生說:“你們覺得這位同學身上真的沒有優點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小朋友都紛紛放下自己的優點展示,轉而來尋找這位同學身上的優點了。“不是的。我覺得她的作業每天都是按時完成的。”“我覺得她做值日也很好,因為我和她是一個小組的。”“我覺得她雖然不愛講話,但心中還是很喜歡大家的。”“我知道她還經常幫奶奶做事情。”教師繼續追問:“這些算不算優點?”“算!當然算了!”剛才憋紅著臉的小女孩現在已經破涕為笑了,剛才還在為這事犯困的我現在也如釋重負了。
課堂教學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直線進行式,當因為某個小插曲暫時打斷原本的流程的時候,我們要駐足耐心傾聽和分析,它不僅有可能為學生帶來意外的收獲,更是體現了品德課為解決學生當下的認識問題服務的理念。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許多認識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甚至很多時候還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偏頗。教師這時不能蜻蜓點水,一筆帶過,而要抓住教育的契機進行深層的挖掘,引起學生更多的思索。
如筆者在上《家人關懷我成長》時,在討論你眼中的爸爸媽媽時,有個學生說他的媽媽不愛他,經常打罵他,一次就因為他在家里不肯好好午睡,媽媽把他狠狠打了一頓不說,還把他關在了門外。
異樣的聲音打破了剛才暖意融融的課堂,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沉浸在家人關愛中的課堂氣氛頃刻間煙消云散。在耐心聽取他的理由后,老師組織學生思辨:難道媽媽打他就說明他的媽媽不愛他嗎?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父母平時對自己的種種關愛和責備,展開了辯論:打罵孩子是不是就能證明父母不愛孩子?學生從正反兩方面開始爭論,正方認為打罵孩子就是不愛孩子;反方則提出打罵孩子的父母依然還是愛孩子的。通過正反兩方同學的爭論,理越辯越明了。學生從追究父母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開始,分析父母有時這樣做并不是他們不愛孩子,只是方法不對。甚至有同學舉例說,每一次她媽媽打她的同時,內心承受的痛苦比她還要大。有的同學還熱心幫他出主意,如何讓他媽媽改變對他的方法和態度。
雖然由于組織辯論導致最終沒能很好地完成本節課預定的教學任務,但同學們在思辨的過程中更好地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并且懂得了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要如何與父母更好地相處。
筆者在上三年級上冊《我家的故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請你設計一種方法,使爸爸媽媽能很快和好如初。學生眾說紛紜,方法說了很多,但在學生的方法中,教師發現了兩種互相矛盾的方法:一方認為爸媽吵架時,小孩不要干涉,不然會越攪越亂,還是順其自然;另一方認為爸媽吵架時,小孩要及時充當“和事佬”,抓住他們的軟弱點,使他們盡快“平息戰事”。
聽上去都有道理,是都加以肯定還是否定其一,筆者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敏銳地抓住這個時機,把問題拋給孩子,激起學生的思辨。事實證明,通過思辨以后,學生的認識有了明顯的提高,能全面展開評價,提高了處事能力。
不可否認,在思辨的品德課堂中,外向活躍型學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盡情釋放自己的能力,張揚自己的個性,為此我們尤其要關注較內向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只有全員參與思辨,讓每個學生都樂在其中,悟在其中,才能真正激活課堂思辨,讓學生在思辨中促進對自己及他人的感知,擁有深刻體驗,通過有理有禮有節的思辨來實現自我教育和道德成長!
[1]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2]陳大偉.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