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軍
(山東高青縣花溝鎮中心小學)
在小學美術“畫人像”教學中,應將學生的審美以及教學過程相結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作為教育者,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更新自身教學觀念。將多媒體用于其中,進而將教材的知識性凸顯出來。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促使其參與到課堂中來,為課堂注入一份活力。本文將針對小學美術“畫人像”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探討。
在美術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利用的是課堂演示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過度強調老師的教,但卻忽視了學生的學。這樣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講,遏制了學生的主動性。老師過多的演示,致使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導致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以老師風格進行,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也不能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進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老師過多講述理論知識,十分抽象。學生憑借自身的想象,不能對老師講述的內容進行深入性了解。在老師的認知觀念里,認為只有將理論知識進行充分性掌握,才能進行實踐,進而導致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過度講述理論知識,學生不能進行實踐創作。因此,在美術課堂中,經常出現學生將其作為娛樂時間,沒有認真聽老師授課的現象。
要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就應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惑,才能進行針對性解決。如果師生之間缺少交流,老師就不能了解學生繪畫目的,進而對作品評價產生嚴重影響,容易出現誤解,同時會打擊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老師在給學生布置繪畫任務過程中,經常具有明確性規定,進而導致學生缺少發揮的空間,最終學生作品差異較小,不能從多方面將美術魅力展示出來,作品缺乏一定的創造性。
小學美術教學具有多種形式,在同一節課程內容中,導入方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應與學生年齡相符合,同時把握其認知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其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針對“畫人像”內容進行學習時,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交給學生一定的主動權。運用游戲導入的方式,將事先準備的圖片放在箱子中,學生從箱子中拿出照片,并運用語言進行描述,對人物的氣質特征以及形象特征進行描繪,洞悉人物形象的深層次內涵,促進學生藝術思維的積極性。
小學生十分天真,同時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應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術。對于繪畫技術來講,光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同時在實踐中找出存在的不足。這就要求老師不僅應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作。另外,在教學中,老師還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利用其中,依據“畫人像”內容,將學生最終完成的作品以動畫形式進行播放,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繪畫大師作品,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將多媒體運用在課堂中,不僅為課堂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使其參與到課堂中來。例如,人的八種臉型以及五官比例等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生動有趣,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作為教育者,應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說出審美意見。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講,其年齡較小,對美術知識不能系統性了解。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應依據學生年齡特征,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能夠做出審美判斷。因此,老師應肯定學生的審美觀點,進而對學生的審美意見進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講,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在美術創作中展現審美意識,才能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學習“畫人像”這部分內容中,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學生的圖畫,讓學生對圖畫內容進行描述。有的學生能夠洞悉到人物形象的深層次內涵,促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在上課過程中,對同一畫面,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說出自身想法,最終提升課堂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老師應更新自身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參與其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進行課程導入,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最終為美術課堂增添一份活力。針對“畫人像”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老師應將多媒體利用其中,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1]鄭珊明,田二瑞.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7(S1):143-145.
[2]曹靜.淺談小學美術教學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2(10):121.
[3]陳倩.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和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3(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