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浙江省蘭溪市下王中心小學)
體質是人生命活動和勞動能力的物質基礎。教育部每年對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結果得出學生總體體能指標繼續呈下降趨勢,這引起社會及各部門的關注。我們不禁要問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怎么反而學生體質還持續下降了呢?學生的體質在現行的今天不斷地下降使得國民素質也同比下降,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找準阻礙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內因,研究創新對策。
體質的基本解釋是人體健康狀況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它是人體綜合質量的表現。具體表現:
體型、身體姿態、營養狀況等。
機體新陳代謝功能及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工作效能。
日常生活中身體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懸垂、支撐等運動能力。
包括本體感知覺能力、個性、人際關系、意志力、判斷力等。
對外界環境及抗寒耐暑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學生生活的社會這個大環境下,先天遺傳、學校家庭教育理念、社會風尚等都影響著孩子體質的健康成長。那么當今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體育教育認為在這些因素中,學校體育鍛煉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學校體育教育要多元激活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貫徹“生本發展”理念。因此,學生體質下降,學校體育教育當然首當其沖。
傳統學習至上觀念一直是中國千萬家長的觀念,學生課余補課也成家常便飯,孩子們以自己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雖然學校安排有體育課及活動,但這種被動的鍛煉效果與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的情況下進行的鍛煉效果截然不同,長期下來嚴重損害學生的體質健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學習的興趣是學生學習體育技能、參與鍛煉的內驅力。然而學業的重壓下,孩子們已經沒有自主的時間,更不可能參加與學業無關的各種體育活動;目前孩子們更喜歡上網這種靜態的、相對比較懶的生活方式,不以擅長體育運動為榮;很多體育老師,不能在課堂中激發孩子的興趣等,因此學生參與體育課或課間活動未能獲得快樂,未獲得參與的滿足感,因此,學生總體呈現出對體育課程的自主參與率不高,影響體質發展。
學校對體育場地器材的投入經費不足,現有的場地器材由于長時期使用而沒能及時修理補充,影響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熱情。同時學校在建設課外活動場地時,場地分配布局不合理等,這些都制約著學生重拾起運動參與的熱情。據統計,學校場地器材質量不過關,組織設置不合理,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因擔心自身的安全而畏首畏尾,甚至對運動本身產生懷疑,最終被迫放棄體育鍛煉的動機。
學校教育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針對21世紀國際競爭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實體育教育發展學生體質增進健康的效能,從體育教育工作打好體質水平基礎入手,科學地設計,完善健康知識架構,獲得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為培養健康人的時代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興趣和愛好是個性內需,是學生參與和學習的內動力,也是影響學習情感體驗的重要因素。對于學生來說,喜歡體育根本就是可以玩,可以釋放學業壓力舒展身心,體育老師能否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把體育課和“玩”很好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中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同時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
學校體育工作要落到實處,保證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專項投入,加強體育場地和設施的建設,做到專項專用,整合體育活動場地資源,確保學生活動需求,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加強體育教學考核評估機制等多維共管,設立督察機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課和活動時間,并形成長效機制。
學校根據課程標準,還要結合學校實際,開發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資源,積極整合探索富有校本特色的體育課程建設,提高體育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合理安排體育教學內容,積極探索符合學生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方法,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鍛煉活動氛圍。
學校要不斷提升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學歷層次,盡快解決體育教師總量缺少的矛盾,加快教師結構調整,多渠道配備好體育教師。減少優秀體育教師轉崗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的現象,鼓勵有體育特長的非體育教師轉崗,參與指導開展體育活動。
[1]張虎,等.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模式的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
[2]楊貴仁.學生體質健康泛教育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
[3]陳仿軍.從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論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目標定位[J].浙江體育科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