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松山湖南山外國語學校)
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典作品也琳瑯滿目,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學習這些作品不僅是對祖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對小學生未來人生的良好啟蒙,首先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培養小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經典之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人生道德習慣的培養,例如《三字經》中“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就是講求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我們通過經典誦讀的實踐也可以很好地證明,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在長期的經典誦讀之后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其次,長期的國學經典誦讀,還可以很好地增加學生認識漢字的數量,僅《千字文》一篇就可以幫學生積累一千個漢字。最后,國學經典的誦讀,還可以陶冶小學生的性情,增加人生內涵,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小學生的最大特征就是記憶力出色,通過誦讀的方式把國學經典作品先記住,然后在人生的道路慢慢體會,不斷地去感悟文化的力量,這對提高他們的人生內涵方面意義重大。
國學經典誦讀,在我國的教育界已經成為一種風氣。最早在1998年啟動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遍及29個省市的100萬孩子。同時,關于經典誦讀的實踐與課題研究如雨后春筍:“開展經典誦讀,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浙江省的“誦讀教學與學生認知能力培養研究”,廣東省的“開設經典古籍課程,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研究等。
上述研究一致認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養氣質,滋養人生;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能立體地開發學生的心理素質。那么具體如何實踐這些經典誦讀呢?大致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是強調由易到難逐篇全部誦讀下來;另一種觀點則是通過初步篩選,摘取其中精華編制校本教材進行誦讀實踐。在誦讀形式上也有兩種觀點的分歧:一種是讓學生以“直面經典”的方式重在反復誦讀;另一種觀點則是誦讀要堅持賞識為主、受益優先原則,在一系列有趣、持久、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進行。雖然在國學經典誦讀的實踐中確實存在很多分歧,但是總體的趨勢是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程度在不斷加深。
我國的國學經典著作數量非常龐大,有些成書于先秦時期,有些則成書于宋元明清。然而并不是每一本經典都是可以拿來讓小學生作為踐行國學的教學材料,一方面是文言內容和語法偏難,例如《楚辭》《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另一方面是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夠完善,強迫地去記憶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通常可選的內容必須要適合小學生來閱讀,例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
選好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內容之后,接下來的策略就是讓學生反復誦讀,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改善疲憊感,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動,通過有節奏、有分組、有趣的形式來進行有序的誦讀,我們的目標就是多讀,最終達到能夠背誦出來的效果。只有學生記住了經典的內容,他們才能夠去體會這些經典,有些話現在不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多,他們逐漸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體會到其中的情操。所以,熟讀成誦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千萬不能忽視,更不能馬虎。
小學生的直觀思維能力非常強,但是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卻十分有限,所以,對于經典內容的解讀必須要能夠準確地解讀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記住原文的大意,另外對于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愿也可以適當地表述,一方面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好讓他們能夠更深厚地去理解國學經典誦讀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首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考的就是點滴的積累,國學經典的誦讀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認識了很多的漢字,而且還增加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其次,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品格和人生追求。我國的經典之中大都宣揚的是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取向。因此,長期的國學經典熏陶必然會提升學生的品格和人生追求,他們的行為習慣也必然會變得良好。最后,有利于傳承祖國優秀的文化成果,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的民族文化一定是要去傳承的,對優秀的成果也一定要去弘揚。小學經典誦讀就是對這一理想的具體實踐,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好這一實踐,讓這一價值生生不息。
[1]董玲萍.誦國學經典 品百味人生:探究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
[2]陳萍.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