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河北省滄州市南環小學)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小學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起步階段。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有先感動自己的生命,才可以實施教育,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動中,我們領略了生態體驗的真諦。經過兩年多在德育工作中強化生態體驗的實踐,我校的德育工作在豐富多彩的生態體驗活動中取得實效,課題組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將我們的課題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德育不是一個被認知的受動過程,而是一個被道德主體實踐、經歷的主動過程;德育是學生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而非強制灌輸;德育不是外在于學生生活、外在于學生生命的東西,而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實踐、活動等融為一體的東西。
目前,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較低,道德教育把教育目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分離開來,德育目標被無止境提升,脫離了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生活需求;忽略了學生是道德學習的主體性,教師的說教占主導地位,學生則被動地接受說教。這種教育的不良后果表現為:學生的知行不統一,不能把道德認識轉化為自身行為;學生在遇到較為復雜的道德生活時,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時的學生具有“多面性”,表現為當著老師一套,背著老師一套。
由此可見,學校的德育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實際的道德需求與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徑應該是深入學生的生活;德育的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被學生所喜歡,樂于接受。要使德育取得實效,必須優化德育模式,促進學生的切身體驗。
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的目標是,改變目前德育單一的教育模式,提高其實效,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與個性化發展。研究與實施的目標是提高教師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和實踐水平。本課題研究的體驗德育理念和操作模式、活動案例具有推廣價值。
本課題研究遵循自然生態、類生態、內生態三重生態和諧存在的原則,經過反思,構建小學體驗德育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操作模式,能充實小學德育在此方面的缺失,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將為此提供成功案例。
生態體驗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不再是教育者把抽象的德育理論強加給受教育者,而是在自然生態、類生態、內生態三重生態圓融互攝的基礎上,系統思考和構建德育過程,通過把某些資源調入現場、設計親驗活動、優化生態位、進行開放式對話、提升道德理論等環節,呈現適合學生學習、健康成長的教育情境。教師作為導引者,學生作為體驗者,教師導引學生全息沉浸,打開心扉,講述參與體驗活動時的感受,在三重生態下,開啟學生的不同感悟,激發起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愿望。由于學生以平和的心態參與到生態體驗中,直接進入到生態體驗環境中,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不斷感悟中,進入“體驗之思”的道德境界,從而產生善感、美感、親近感。
生態體驗作為一種全新的德育模式,改變以往的說教式教育為學生親自參與的體驗活動,形式多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此,生態體驗教育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喜愛與歡迎。同時,生態體驗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把生態體驗教育引入學校,猶如雨后甘霖,學校煥發一派生機。
我們把生態體驗的理念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中,把“生態體驗”定為學校的四大工程之一。學校環境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生態體驗教育的一種形式。我們通過美化環境營造“生態體驗”的氛圍,讓生態體驗新理念浸潤師生心靈。我們采用師生商討的形式共同美化室內外環境。室外我們打造生態體驗樓梯文化、連廊文化等,在敏行樓一個樓道的一至四樓的每個樓梯間和二樓連廊放置生態體驗理念的內容;在室內采用折、粘、畫等方式裝飾教室內的文化墻,生態體驗理念包含其中。同時,我們讓學生在樓梯旁設計不能攀爬樓梯的標語、校園醒目處設計不亂丟垃圾的標語,在垃圾桶旁放置張大嘴巴的海綿寶寶,意為把垃圾投入這里……此項舉措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親手參與設計的優雅清新的環境里學習生活,對品德的養成具有積極的覺醒作用。
圍繞“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在成長中育德”的教育理念,學校設定了學生在小學階段要經歷12種體驗類活動,每個年級每個學期1種活動,以年級為單位,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家長全程關注。
我們在各年級開展了生態體驗活動,具體內容如下:一年級活動一:“我是小學生了”。通過入學儀式中的聽故事、說感想,向老師、父母、師兄師姐行禮、父母饋贈禮物等環節,使學生懂得我是小學生了,我可以對自己負責任了,并了解自己應該擔負哪些責任,怎樣擔負責任,怎樣做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行為。
活動二:“我和蠶寶寶共成長”。學生通過為蠶寶寶制作新房子;親手喂養蠶寶寶;觀察蠶寶寶的成長歷程,用文字、圖畫記錄蠶寶寶的成長與變化;寫出養蠶的感悟等,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強化學生的責任感。
二年級活動一:“我入隊了”。學生通過入隊儀式上觀五旗、聽五旗(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隊旗)的由來,親手觸摸國旗,佩戴紅領巾,談感想,懂得了小小的肩頭要擔上一份責任——心系祖國,心系未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紅領巾更紅,讓隊旗更艷。
活動二:“邀請朋友到我家”。通過學生邀請朋友到家里做客或到朋友家做客,學會待客之道和做客之禮。學生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結交新朋友,在維系舊友誼的同時,也能學會建立新的友誼;以親切和關愛的態度款待客人,留意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年級活動一:“蛋寶寶總動員”。學生通過把雞蛋帶在身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一周的時間,千方百計去保護自己的蛋寶寶,體會到媽媽懷孕時的辛苦,學會了體諒、懂得了感恩、體悟到愛的力量和偉大,并身體力行地去愛、去回報!
活動二:“今天我當家”。通過“當家”的活動,讓學生走近父母,講一講父母曾為我做了什么,我當家的一天為父母做了什么,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我最想對父母說的話等,通過具體情景下的體驗反思活動,讓學生體驗父母的艱辛,從而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我們應當孝敬父母,也要為自己的家去付出一份努力。當家不只是付出勞動,當家更要讓學生在勞動中鍛煉自己,增長智慧,增強責任感。
四年級活動一:“十歲成長禮”。學生通過觀看自己的成長圖片、目睹過去的小衣服,回憶成長故事,體驗成長的快樂;談感想、說理想,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有目標、有信心;激發了學生對父母師長的感恩之情,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學會擔當。
活動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學校組織學生來到桃園、油菜園、植物園切實感受自然呈現的美景,而花間草叢中散落的垃圾,那種不和諧感直接刺激到孩子們的感官,然后我們再讓孩子們把垃圾撿起。當干凈整潔的畫面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時,其內心會形成一個不能亂扔垃圾的意識,一次社會公德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接著,我們繼續鞏固孩子們保護環境的意識,組織孩子們自繪手抄報,走上街頭發放給行人,向行人宣傳的同時又一次強化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因為孩子們的主體參與,親身經歷直接反饋到了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有了切身體會。
五年級活動一:“我是校園志愿者”。每班的學生在校園內自愿充當校園志愿者的一個月內,認領崗位,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志愿服務,盡職盡責,奉獻愛心。通過體驗志愿者,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
活動二:“綠色出行”。學生通過從網上、書報上收集“綠色出行”資料;計算不同的交通工具排碳的數量;指導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上學、放學時乘車坐公交車、步行;動員父母上下班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學生尋找身邊人(我一家)綠色出行的小故事;指導學生在開展活動時寫好訪談記錄,拍攝相應的照片;在班級中開展綠色出行的知識競賽,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減排低碳的意識;設計綠色出行的宣傳畫和制作手抄報。由此學生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參與綠色出行行動,掌握生活中節能減排的方法,養成了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的好習慣。
六年級活動一:“我畢業了”。學生通過畢業典禮的儀式回憶六年小學生活的點滴;觀看六年來和老師、同學相處,共同學習、活動的短片;聆聽《石子和金子》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等環節。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懂得珍惜父母給予的疼愛,懂得珍惜老師們給予的關愛,懂得珍惜同學們之間的友愛。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自己的夢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自己的目標,這樣目標明確,你就有動力、有勁頭,夢想才會變成現實。
活動二:“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及錄像資料了解到生活中許多所謂的垃圾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垃圾分類回收不僅能保護環境,還能節約資源。學生通過搜集到的一些數據和實例明白應該對盡可能多的垃圾進行分類,對有毒有害的垃圾必須妥善處理,同時通過“垃圾利用巧手賽”進行作品展,以增強學生的資源意識,引導學生總結出: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分類是回收利用的第一步;分類越細致利用越方便;每一類垃圾都應該找到它該去的地方。
學生在體驗活動中,走進家庭、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進入體驗之境,體悟自己的行為,感悟如何感恩父母、老師、同學;如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如何關愛他人、擔當責任等,鍛造了自己,提升了道德境界。
1.教師、家長的德育理念轉換,注重在體驗中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生態智慧,讓道德教育恢復本身魅力。
2.培養教師的德育理論思維,提升了教師的道德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3.優化師生、生生、家校之間的關系,家校共創和諧美善育人環境。
4.提高了學生鑒別真、善、美的能力,在體驗中不斷感悟、不斷提升,人格在體驗中得以健康發展。
通過兩年的實踐,以生態體驗為模式的德育取得了實效,我們的德育朝著真善美的境界發展。小學是人生教育的基礎時期,我們將為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而繼續探索。
[1]柳仲珂,岳家銳.德育之花在生態體驗中綻放[J].課程教育研究,2015(7).
[2]張修賢.生態體驗:學校生態德育的有效途徑[J].德育探索,2008(11).
[3]劉驚鐸.生態體驗德育的實踐形態[J].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