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美玲
(吉林省集安市實驗小學)
經典國學以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文學形式,吸引著世人的目光。而小學教師則肩負著促使中小學生積累國學文化知識,傳承和發揚國學文化的重任。
為了增加學生的國學文化底蘊,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在中小學推廣國學誦讀”的要求,我在教學中加大了向學生滲透國學經典知識的力度,通過開展國學經典大背誦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也使學生在國學肥沃的土壤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論語》等經典,既可以使孩子快速地增加識字量,也可以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在誦讀過程中,如果孩子對其中不認識的漢字,通過查字典、問老師等形式加以認識,一個月內就能學會將近1000個漢字。如果能夠堅持每天誦讀國學經典,兩年時間內即能輕松自然地學會3000多個漢字,識字水平相當于小學六年級。
識字,是學習文化的第一步。孩子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后,才能奠定閱讀基礎;通過識字,積累了一定詞匯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才會對閱讀產生興趣,從各方面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大量的、長時間的閱讀,孩子對文字、詞匯的理解,就會從當初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感性認識,逐步向寓意、用法、意境等更深更廣的理性層次發展。國學經典中包含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本身就是孩子,可大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國學,更加喜愛閱讀。
寫好一篇作文,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語言豐富。國學經典韻律感強、意蘊豐富,孩子們通過大量閱讀,不僅開拓了文化視野,更加積累大量知識,寫作時,孩子們漸漸學會引經據典,大大提升了語言表達和寫作水平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孩子,是記憶力最好、最容易開發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如能正確培養加以循序善導,強化訓練,那么孩子的記憶能力將會達到較高的程度,這種潛能一旦開發出來,會使孩子受用一生。但如果錯過兒童時期的開發教育,那么將無法保證孩子的認知能力維持在高水平線上。
國學經典誦讀,是古代先輩教育者們開發學生記憶潛能的歷史傳承,是歷經千百年的經驗總結。用之于現代教育,同樣是提高孩子記憶力的最佳良方。
過去我采用先理解后背誦的方法,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背誦速度很慢。后來我反思總結,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還很有限,對詩詞內容不可能只通過理解來記憶。后來我轉換了教學方法,采用先背誦后理解的方法。雖然剛開始時背誦速度也不是很快,但經過一學期的國學經典誦讀,孩子們對古詩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認知水平明顯有了大幅提高。
小學教育階段,是培養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讓孩子進行國學經典誦讀,就是要利用這些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逐漸培養起孩子的人文精神,從而達到樹立孩子人生正確方向的教育目標。國學教育誦讀的積極作用在小學教育中主要表現在:
我所任教班級的孩子們大多來自農村,其中又以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居多,這部分孩子因為平時缺少父母的關愛,各種日常表現和生活習慣都很差。在學習《弟子規》時,我讓孩子們牢記“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才學文”這些從小就要學會的基本為人之道,來矯正和消除他們孤僻、自卑、易怒的脾性,引導孩子在學習知識之前首先要改掉自身缺點和毛病,學會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要完全融入集體生活當中。
不同的讀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識,閱讀后學生能懂得許多課本上所沒有的道理。兩年來,孩子們通過對《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的學習誦讀,我發現班里的孩子們現在都變得懂禮貌、學謙讓、講衛生、愛學習、守孝道了,孩子這些明顯的變化讓我和其他科任老師都很驚訝,也使我們贏得了家長們的支持和贊同。
在當下,孩子們身受網絡文化、西式文化、潮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響,而極度匱乏傳統文化素養方面的熏陶。這助長了孩子們浮躁叛逆、好逸惡勞等不良習慣。因此,重拾國學傳統,培育民族精神,樹立健全人格、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在當代中小學教育中顯得特別突出、尤為重要。國學經典以其博大、向上的道德規范,是引導孩子們自覺規范言行、端正思想、公德為人的忠實向導。
國學經典中“仁”“義”“禮”“智”“信”,所蘊含的哲學道理,既能使孩子們在面對物欲橫流的世俗世界時坦然自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又能使孩子們經得起各種思潮沖擊,獨善其身,適應社會的變遷。誦讀國學經典,能讓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從小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學會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修養。
國學經典中富含的人文情懷,是對孩子的人生啟蒙,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孩子們變得胸懷博大、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向上。
綜上所述,為了使學生們能夠養成良好道德品行,就必須要讓他們從小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經典國學,就是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最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