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中學,青海)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又非常嚴謹的學科,它既不像語文那般,擁有精彩故事的“外衣”裝點,又不像英語那般,隔著異域風情俏麗的“面紗”,在學生看來,它不僅看起來呆板、固執、索然無味,學起來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在大多數的學生眼中數學都是不討喜的存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想要改善學生對于數學的態度,首先要做的就是為數學“改觀”,或剝離它嚴肅的“神情”,或裝飾以平易近人的“面容”,讓學生興致勃勃去接觸、去學習、去探尋,提升學習的質量。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不僅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轉變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而且還原了數學原型,提升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價值認識和學習需要,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的同時,得到數學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切的學習動機都抵不過愛好。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活動,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是廢寢忘食。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階段的學生,社會經驗少,對于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但正因為他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于事物的研究總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長期的行為習慣會導致學生雖好奇,卻浮躁,這樣的學習狀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引入,既為學生提供了喜聞樂見的、熟悉的學習素材,又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改善著生活。不僅讓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而且還讓生活數學化、精致化,提升學生的應用欲望和學習興趣。
數學科目對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基本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探究意識作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前提,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培養目標。為何說生活化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呢?因為數學與生活的整合教育,可以讓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所以,當他們再一次碰到生活難題時,就會首先想要調動自己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得到提升,建立自信,而且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是很多學生并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總是在學習中將兩者分離開,導致知識只是知識,只能應對考試,卻不能轉化成為能力。因此,加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提升學生數學中的生活態度是高效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正常的數學知識之外,還需要引入其他的內容,如農業科技、水利工程、生物航天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廣泛用途,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化教學的宏觀了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課本上教學案例的示范之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進行必要的改編,創設更加適合學生需要的情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生活化數學的具體意識。
數學是百科之父,它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不僅各科的教學都會有所涉及,而且在生活中也是處處可見。但就小學生的思想和認識而言,除了生活中的算術、加減乘除之外,很少會在其他的問題上發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日常的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受到一些局限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數學教材與生活的內在聯系,為學生做好范例,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努力發現,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現數學,并應用數學。這樣一來,才能讓數學知識真正走進生活,變得具體、生動,提升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
作業不僅是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學生復習、鞏固、提高、升華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充分探究作業的開展形式,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降低學生對于作業的抵觸情緒。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作業中的情境與生活情境進行比較和結合,從而建立內在聯系,更高效地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