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勉
(石獅市第三中學,福建 泉州)
高中化學教學中,常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加以引導,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將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眾多學科集于一身,在教學領域中充分顯示出應用價值。相比傳統課堂,其更能活躍課堂氛圍,不僅符合當前課改的最新要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進而培養全方位綜合型人才。
思維導圖又被稱為心智圖,其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思維表達工具。強調圖文同在,并利用圖形、顏色、主題關鍵詞等建立記憶鏈接。利用閱讀、記憶、思維的有關規律,結合左右腦技能,進而無限開發大腦潛力。通常,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中,將具有意義、核心、重點的詞匯寫在黑板(白板)中間,并向四周逐漸發散。利用粗細不均勻的線條,分別強調不同等級的分支。同時,將關鍵詞填寫在分支上,必要時可利用圖片加以標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產生聯想,利用有趣的創造過程,實現對化學知識的吸收與接受[1]。
知識的學習與轉化需要時間的推移,當新的信息介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結構中,需要經歷逐漸改變原有知識結構體系,不斷重建,再鞏固的過程。而思維導圖能夠在原有知識網絡基礎上,主動對新的內容加以分析與記錄,根據自身所需,構建符合自身學習方式的知識網絡結構。
傳統授課結束后,教師會要求學生對下一章進行復習,并明確復習內容、復習指導、如何閱讀等。但學生常常忙于課間休息,對教師的話不以為然。復習工作隨之煙消云散。因此,筆者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明確學生預習部分,并將該部分寫在導圖最中心。隨后,再畫出一個分支,明確學生如何預習,指導其查閱資料,閱讀教材內容,自主學習知識。并明確預習后所要達到的效果,以此幫助學生提升預習能力。
另一方面,為實現高質量的預習效果,應保障學生至少要做以下事情:
第一,閱讀課程標準,并了解本節學習目標。要求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學習目標進行預習。
第二,根據教材中已知知識,自行繪制思維導圖,并勾畫出知識之間的聯系。標注已經掌握與未能掌握的知識點,進而明確自身在課堂中的主要留意部分。
當前學生筆記的主要記錄方式為隨聽隨記,同時以一級標題為大標題,下屬各小標題,并以文字形式加以呈現。該種筆記記錄方式無法實現高效課堂的根本目標。由于學生在記錄過程中專注筆記形式,將忽略教師的重點詞匯。另外,該種筆記類型無法直接突出重點,需要在眾多煩瑣文字中逐個尋找,浪費時間。
因此,無論課堂筆記、課堂小結,均以思維導圖形式加以記錄,便于學生課后的分析與記憶。思維導圖以一種可視化方式提供學習環境,以下簡單介紹幾種筆者所研制的思維導圖筆記模式:
第一種,在傳統筆記形式上改進的模式。其中包括主題區域、課堂目標區域、學習內容區域以及小技巧區域、反思、總結區域。針對各有關區域的主要內容,分別加以記錄。以此,有效劃分開來,學生可在具有針對性的區域模塊中尋找自身所需要的知識點。
第二種,傳統思維導圖形式。首先,準備一個白紙本,至少三種以上顏色的筆。將教師所講的主要知識記錄在中心,并將結構、性質、用途、保存方法等信息各成一支,進而形成類似樹狀的思維導圖筆記[2]。
以“化學平衡”知識為主要教授內容。
教學目標:在反應速率概念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影響速率的外界因素;了解可逆反應以及化學平衡的內在聯系;理解溫度、濃度等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化學平衡特征、勒夏特列原理以及圖像。
教學過程:第一,利用思維導圖復習可逆反應的定義、特征、三同。第二,在可逆反應基礎上,重新審視其可逆反應建立過程,并為三段法建立基礎。第三,利用化學平衡判斷以及了解“等”“定”現象。第四,在已有思維導圖基礎上,將勒夏特列原理進行描述,并解釋溫度、濃度對平衡的移動影響。
最后在黑板中將呈現一個巨大的樹狀圖形,利用各種彩色粉筆加以區分重點。幫助學生了解該課程的重點知識,加深知識記憶。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與高中化學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高中化學知識難度系數較高,且較為抽象,知識點較為零散,不利于學生記憶與吸收。而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重點知識加以呈現,并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逐層吸收。在眾多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均具有顯著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