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上海市文來中學,上海)
在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使用,整合課程內容和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環境中,設計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可以讓作業完成效果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筆者曾在2017年對所在中學七年級某班展開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實施實驗,其實驗時間約為6個月。通過實驗前和實驗結束后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態度對比、數學成績對比以及綜合素養對比來得出結論。
實驗流程可以概括為:前期調研工作→構建信息化環境→實驗實施→實驗總結。在前期調研工作中,筆者對實驗對象與其他數學教師展開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為作業功能性認知情況、對數學作業的態度、教師布置作業主要類型、教師對布置作業量看法、學生家庭信息化條件等。在此班級中,全部學生均具備網上學習硬件條件,同時,在班級中獲得家長支持,為學生配備了學習型平板電腦。在信息化環境構建中,筆者在中學智慧課堂平臺基礎上搭建了網絡平臺,在教師界面中,主要包含了作業輔導、導學本、我的作業、錯題集與我的資源這五個部分,在作業輔導中,可以以一對一短視頻方式輔導學生解決作業問題;在導學本中,可以對預習作業進行有效布置;利用我的作業,可以布置學生的每天作業。除此之外,利用此平臺可以在線批改學生的填空題與客觀題,同時會形成記錄,這可以讓教師批改作業時間得到有效節省[1]。
以“平移”這一課的具體教學為例,在個性化作業設計中,主要包含三個部分:(1)預習作業。在此環節中,主要是利用平臺來對幾何畫板文件進行推送,學生可以對三角形進行自行拖動,之后依照相關要求,使用刻度尺、量角器等工具度量平移距離、對應線段等數據信息,之后進行選擇、填空問答,如“平移讓圖形的___發生了改變”。(2)課堂練習。在此環節中,主要題型為畫出圖形在平移之后的對應點,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圖形平移后對應點就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整個過程。(3)課后反饋。在此環節中,設計題型主要為在格紙上移動四邊形,讓學生畫出平移后圖形、平移方向,并對平移距離進行測量。通過此種個性化數學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對平移性質進行探究,以小組形式,可以上交課前預習作業,可以讓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得到提升。
經過約6個月的數學個性化作業實驗,發現該班學生對于數學作業的態度、興趣明顯改善,對于數學作業的評價明顯好轉。具有針對意義的數學作業讓多層次學生對于數學作業的興趣均得到提升。而在數學成績上,該班級平均分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其方差與標準差得到降低,這也反映出在該班級中,學生差距明顯縮小,也就是說,在信息化環境中,數學個性化作業的實施具有良好效果,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1)積極改變教育理念。為保證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效果,需要教師積極改變自身教育理念,需要改變傳統教學習慣。在信息化環境中,教師需要具有信息化理念、互聯網理念,清楚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改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努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以為作業設計、平臺操作奠定基礎[2]。
(2)構建強大信息化平臺。在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實施中,需要構建強大的信息化平臺,其包含了強大的網絡支撐、功能全面的服務器。現階段,我國已經有很多技術公司投入到教育行業中,這些公司所開發產品和教學結合的良好程度,自身功能的優化性與具體操作均存在一定差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需要充分結合實際需要,并付出一定精力和時間對此類產品進行認真篩選。
(3)需要和備課組教師進行積極合作。在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中,需要進行大量前期準備工作,需要教師和備課組教師進行積極合作,推動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通過明確的分工,來提升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效率與設計水平。
(4)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在筆者開展個性化數學作業設計實驗班級中,家長自愿購買了平板電腦,并借助此硬件設備完成了具體實驗。此平板電腦限制了大部分娛樂功能,但是在實驗過程中,也曾出現被學生破解的問題。對此,為讓實驗順利開展,首先需要爭取家長支持補充必備硬件設備,其次需要爭取家長支持,讓家長監督學生使用此類硬件設備。
綜上所述,在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改變教育理念、構建強大信息化平臺、和備課組教師進行積極合作并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進而保證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質量,改善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態度,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