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玲
(白城經濟開發區中學,吉林 白城)
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對學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不僅僅是教師這個身份才會使得他有這樣的影響力,我們應該更多地去看一個教師的文化涵養、道德情操,并且要他們采用有效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來教授知識,讓學生對他們產生更多敬重,從而讓學生對他們所教授的知識更加感興趣。著名語文教育學家呂叔湘曾說: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主要歸因于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毋庸置疑,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弘揚。
1.作為老師,應該好好地審視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好好理解新課標中有關文言文方面的教學要求和目標,并且認真看待文言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兼顧“文”和“言”。文言文不只是我們課本中粗描淡寫的那樣,它們蘊藏著許多的內涵,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文言文的教授過程包括基本知識的講解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在對這兩方面內容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才能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從而培育出全方位發展的好學生。
2.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有兩個主體,一個是老師,另一個就是坐在臺下的各位學生,所以課堂不僅是一個老師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學生接受知識的海洋。而要讓學生充分地接受所學到的知識,僅僅靠背誦,僅僅靠中考給他們帶來的壓力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發展的眼光,運用悠久的文化歷史來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吸納知識,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而且根據學生接受知識能力的強弱,還應該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區別對待,合理分配任務,有的放矢,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來,全面激發每一位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不再覺得上課回答問題、積極發言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3.教師以活到老、學到老為理念,廣泛涉獵傳統文化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老師對于他準備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他必須懂得更多。”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對有關文學的很多內容,比如一個作家的生平事跡,他有哪些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誕生的,應該了如指掌。比如“四書”“五經”等等,要做到常讀常新。這些經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包含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它們可以讓一個老師成為知識的傳播者,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并且明白更多的文化知識內涵和精髓,俗話說的“自強不息,天人和諧,厚德載物”都是從這些經典的古文化中傳承下來的。
1.培養閱讀古詩文的興趣
學生是否“樂學”是至關重要的,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淡薄,所以不喜歡閱讀傳統文化的經典文本。“傳統”與“歷史”是緊密相連的。這里所提及的“歷史”,不是歷史學科,而是涉及作家、作品的時代背景。長期以來,許多老師擔心他們在上課的時候如果詳細地介紹作家和作品的背景會把語文課變成歷史課,所以他們對這一部分內容都不會非常詳細地去講解。而事實上,要想更好地理解陸游,怎能不講解金兵入侵?了解杜甫,怎能不介紹安史之亂?筆者認為,作為語文老師,就不應該被各種各樣的約束捆綁著,應該采用多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強烈的興趣,不僅了解文言文的表面內容,還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它產生的背景和意義。老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閱讀古詩文之前,潛意識中要先讀“史”,因為“歷史”使得文言文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脫離了它,古代文學作品就更加乏味,更別提想要讓同學們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了。
2.正確運用參考書目,強化學習古代詩文的能力
縱觀我國的語文教學過程,受到影視教育的不良影響,古詩文學習已經成為教師為學生提供試題答案后要求學生一遍一遍朗讀、背誦的過程,同學們根本就不想學習文言文,甚至有時候會產生排斥心理。根據我個人讀書這么多年以來的經驗,并且參考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我認為找到一本合適的參考書,并且正確地運用參考書目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也許這本書可以讓學生發現更多有趣的書目,讓學生感受到另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單純依賴網絡是不行的。學生在閱讀古詩文時遇到的許多“小問題”,借助工具書《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或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習的主動性。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教師一定要學會如何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考書,并且正確地運用它,從而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