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燕
(山西省孝義市第六中學,山西 孝義)
在初中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起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為學生之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nèi)容包含這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道德與法治的生活性特點。道德與法治離不開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品德教育來源于生活,所學習的知識更是需要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所以,教師在進行相關課程設計的時候,需要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更加放松,能夠更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進行知識的認知以及掌握;另一方面,在初中的教材中,包含著不同的生活線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生活進行感悟,面對生活中的事物能夠進行獨立的認知與判斷,形成自身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二是實踐性特點。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中,實踐性是其中的基本性質(zhì)與特點,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教材中所包含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一系列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
在初中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教師反而成了教育教學的中心,一方面導致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接受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地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當中,失去了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位置,也會導致教師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會根據(jù)教師自身的主觀意識進行制定,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知識吸收程度較低,降低教學效率以及質(zhì)量。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所謂“灌輸式”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將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進行講述,學生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記錄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使得學生在接受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的過程中處于一個較為被動的地位,進而漸漸喪失了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愿意積極地參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進而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整體的教學質(zhì)量下降。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都會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良好的教學目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的進步,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條理、有層次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生活中不同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成績都是不同的。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需要針對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在學習中的進度;其次是結合學生的情況與教材,設計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需要教師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觀念。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轉變,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nèi)容中,需要發(fā)現(xiàn)與挖掘其中所包含的德育知識,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以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德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教師還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為學生做好帶頭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在進行知識吸收以及掌握的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具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才能很好地為學生做好示范,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勇?lián)鐣熑巍返谄哒n“積極奉獻社會”中的“服務社會”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生活性德育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首先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教師選擇相關的社會服務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之后讓學生回想自己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事物,并進行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做過哪些服務社會的事情呢?”學生因為問題與實際生活的貼近,能積極地進行討論,一方面,促進學生全部參與進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德育教學活動之中;另一方面,生活性德育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能夠更加放松身心地進行學習,進而更快寺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引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nèi)容特點、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滲透德育的措施三個方面進行了淺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德育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