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坤
求異思維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多方向的探索,促進學生追求多角度的認識和表達,從而使學生能夠提出許多創造性的設想與推測。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靈活性、獨創性,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蘊含結論的認識和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如何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好奇中誘發求異
好奇是初中學生的共同特點。在初中階段,有些學生喜歡在課堂中“鉆牛角尖”,常提出一些獨特而好奇的問題。很多教師認為學生的這些提問“沒必要”,從而忽視了對其問題的回答和對其思維的引導。其實,學生提出這類問題時,正是開拓學生求異思維的最佳時期。教師要不失時機的捕捉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叔叔于勒真的回到了家里,那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于是,我便抓住這一良機,及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大家眾說紛紜,躍躍欲試,思維的求異活動異常活躍。有的學生說:如果叔叔于勒真的回來了,父親和母親想起叔叔在外面滿臉愁容,狼狽不堪,從而感到同情,讓叔叔一起生活,重新給叔叔于勒一個溫暖的家。有的學生說:如果以前好吃懶做的叔叔于勒真的回來了,父親和母親已經如此拮據生活,那日子將會更苦。總之,讓學生以求異思維來分析課文,能使學生更深一層地挖掘出課文的思想內涵,更深刻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現實,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激活,進而使學生在靈活性、獨創性方面獲得培養,又在深刻性、批判性方面得到提高。
二、爭辯中激發求異
初中學生喜歡針對一些問題進行鉆研,追求真理。這種鉆研追求,即是他們求知欲的表現,也是他們的心理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提出新奇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狀態從一個頓悟發展到另一個頓悟,從而不斷增強其求異思維能力。如講課文《一面》時,在分析句子“我的話低的連自己都聽不見了,我不知道怎樣才好”時,我問學生:“作者不是聾子,自己說的話為什么聽不見呢”?我列出兩個答案:1.矛盾,自己說話不能說聽不見;2.不矛盾,因為當時作者的話很小聲。要求選擇一個最恰當的,按求同思維,舍去一個,確認一個。教師作為學生中的一員,以平等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爭辯。最后教師認為兩種答案均不妥,并逐一陳述理由,學生心智頓開,引發了不同的爭論。其中學生甲說道:“通過作者聽不見自己說話的聲音來說明說話聲小”;學生乙:“作者小聲說話難道自己也聽不見嗎?”,學生丙頓時領悟到:“因為作者當時囊中羞澀,買書錢不夠,通過說話聲音小使內心矛盾寫得更充分。”這樣學生不盲從師訓,不輕信同學的觀點,勇于創新,據理力爭,充分調動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積極性。
三、求同中鼓勵求異
初中生的思維發展和小學生相比較快,隨著初中生知識的不斷豐富,對于一些較抽象的詞語和內涵較深刻的內容一般能夠理解。因此,初中生在求同思維方面表現非常活躍。如在講授《藤野先生》時,筆者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中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并于當時的封建中國現實進行對比,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藤野先生對于魯迅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始終是一個據有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人物”。從而使學生初步領會到課文要贊揚的正是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這一步是思維的求統一訓練。接著,筆者又設計一個模糊性問題,鼓勵學生努力求異:“藤野先生既然對魯迅這么好,那么魯迅先生為什么還要棄醫從文呢?”于是,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魯迅本來不適合學醫”,有的說:“因為魯迅先生有滿腔的愛國之情。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他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的事,更為必要的事情是要改變人們的精神,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這樣,通過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在認識藤野先生這一人物的基礎上,同時對作者魯迅有了更深的認識,使文章的內容與中心在學生的頭腦中表現得更加充分。
四、生活中培養求異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五彩繽紛的書,里面是想象的記錄,是閱讀與寫作的天地。中學語文課本里寫文記事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學這類文章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如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時,可先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正確理解,體會課文對烈日酷熱和暴雨兇猛的細致形象的描述,正是要襯托祥子拉車生活的痛苦。祥子不但吃的苦、喝的苦,就連一陣風一場雨,也給他的神經以無情的酷刑,然后再要求學生自己與祥子進行對比,啟發學生求異思維,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為題材進行說話訓練,最后有的學生得出結論:“假如我能把這些細瑣的生活遭遇寫下來,我的文章里的主角便必定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因此,通過生活中求異思維的培養,可以使語文基本功訓練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從而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語文,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考的問題,總結規律的求異性,并不失時機地啟發他們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決步驟,實際上這就是對學生的求異探索精神的培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