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勛
高考語文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越來越多地注重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考查。高考詩歌的分數廣東卷是7分,全國卷是11分,著重考查一個高中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因而詩歌鑒賞題越來越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因此探究新課標下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備考策略便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從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提高學生的儲備能量
高中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全靠教師的講解,而首先要靠學生本身的儲備能量。今年秋季中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變化就是古詩文占了課文總數的30%左右,古文體裁更加多樣,從古風民歌到詩詞絕句,都有收錄。主要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讓他們從小就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剛開始說不清美在哪里,但長期的熏陶,也會慢慢積淀下來。年初的電視節目“詩詞大會”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讓人驚嘆不已的武亦姝,她憑借著豐富的詩歌儲備量贏得了比賽,同時也掀起了一股詩詞學習的新風。因此,作為高中生,不僅要復習以前所學過的詩歌,更要去讀一些沒學過的詩歌。然而,學生的自主能力很弱,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拉他一把,除了每天的檢查以外,還要精心準備一些經典的詩詞讓他們去誦讀,相信經過三年的訓練,學生的儲備量必能增加,理解能力也必將提升。
二、感受藝術的魅力
小學和初中的詩詞的要求可能是能背誦就可以,但上了高中,如果只是背誦,不求甚解,那是不行的。我們也知道,高中的教學與高考息息相關,人教版的高中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的詩歌一共有50多篇,而且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同時高考詩歌要求是要感受其藝術魅力。因此,我們要去感受其魅力。對這些詩歌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并在此基礎上提高鑒賞力。歌德在談到鑒賞能力培養問題時說過“鑒賞力不是靠鑒賞中的作品而是要靠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礎,你就有了用來衡量其他作品的標準”。的確,如果你在高中能認真地學習課本里的詩詞,那你做題目也會事半功倍。在《登高》一詩的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反復去誦讀詩歌,找出其中的意象,結合杜甫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慢慢領略其藝術魅力,從而領會到了杜甫在面對國難時所透露出的復雜情感。如果每一首詩歌都是這樣去教學,我相信學生會越來越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的。
三、學會總結規律
在我校的語文教學中,由于生源的問題,學生本身就不喜歡語文。因此,很多教師在詩歌的教學方法傳統單調忽視古典詩詞教學的規律,對古典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典詩詞的鑒賞,忽視古典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學生學習古典詩詞也只是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與感悟,而這些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被一點點扼殺,而古詩詞的魅力也被逐漸埋沒。上了高三,再進行高考詩歌鑒賞訓練的時候,學生連基本的詩歌類型都說不出來,更別說詩歌的手法與語言了。然而《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課標版)語文》對古代詩歌閱讀的要求是:(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D,分值是11分,一道是選擇題,一道是主觀題。從難度看好像降低了,其實不然,因為選擇題考察的內容范圍廣了,可能是文學常識,也可能是詩歌的理解。從以往古代詩歌閱讀的考查,多數學生的得分率不高,一般只得5、6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讀懂詩歌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詩歌的答題技巧,才能拿得到高分。比如詩歌的情感類型一般來說有五種,有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業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悶,潔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之志的;有憂國傷時,包括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現山河淪喪的痛苦,反映邊塞征戰的壯烈,憂慮百姓離亂,擔心民族命運,感嘆昔盛今衰的有人生感受,包括傷春悲秋,嘆息人生短暫、韶光易逝,感傷世事多變,抒寫告慰平生的喜悅的;有思鄉懷人,包括羈旅愁思,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中感懷的;送別感懷,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長,坦陳心志的。我們教師可以總結出來,然后讓學生在練習的時候去總結答題模式。
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中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歌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的確,在高中的詩歌教學中,不單是教師有責任,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問題,只有學生能全心全意融入到詩歌里,我相信我們的詩歌教學就一定會上一個臺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