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張冬梅
摘要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患者150例,隨機分兩組。治療組70例行綜合治療(抗炎+中藥口服治療5 d,后行側穹隆注射+中藥灌腸治療10 d);對照組80例予單純抗炎5 d。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綜合療效、中醫證候及局部體征積分、盆腔壓痛積分及盆腔積液積分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組在綜合療效、改善中醫證候及局部、盆腔壓痛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盆腔積液改變情況無差別。結論:采用先抗炎+中藥口服治療,后側穹隆注射+中藥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效果明顯。
關鍵詞 濕熱瘀結;盆腔炎;中西醫結合;中藥灌腸;側穹隆注射
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見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表現為下腹痛、腰痛、帶下量多、發熱、食欲不振等。若未及時或徹底治療,會導致盆腔組織破壞,引起廣泛粘連后局部防御功能減退,繼而反復發作,導致盆腔組織增生及瘢痕形成,引起不孕、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遺癥,嚴重影響著廣大婦女的身心健康。西醫治療主要采取經驗、廣譜及個體化的抗生素治療,必要時以手術治療。但盆腔炎病因復雜多樣,若單純采用大劑量、長療程全身靜滴抗菌藥物,不僅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且易產生耐藥。更重要的是藥物不能達到盆腔局部產生充分的藥效,既延誤病情,導致局部防御功能減退,自身免疫力下降,又導致菌群失調及耐藥菌出現。為彌補不足,本次先采用西藥抗炎+中藥口服,后行側穹隆注射+中藥灌腸的綜合治療方案。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確診盆腔炎患者150例,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分為治療組70例和對照組80例。治療組年齡20~47歲,平均(33±2.2)歲;病程1.5~42個月,平均(23±0.6)個月。對照組年齡19~48歲,平均(34±1.7)歲;病程1~48個月,平均(20±0.1)個月。兩組年齡和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頒發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中有關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婦產科學》(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第8版)、《中醫婦科學》【新世紀(第2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有關內容擬定。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疾病史、宮腔操作手術史、不潔性生活史、陰道炎病史等。②癥狀:下腹墜脹疼痛或腰骶部脹痛;低熱,疲乏;白帶增多;月經不調;不孕。③體征:子宮有壓痛、活動受限;宮體一側或雙側附件增厚、壓痛,甚至觸及腫塊。④輔助檢查:包括B超、陰道分泌物檢查、腹腔鏡檢查等。濕熱瘀結型:主癥見下腹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色黃質黏稠。次癥見神疲乏力、低熱、納呆,性交、勞累、經期加重,月經量多或伴經期延長,小便黃及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腹瀉,惡心或伴嘔吐,下肢或關節疼痛。舌脈見舌質紅或暗紅,或見邊尖瘀點或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弦澀。以上證候至少具備主癥2項、次癥3項,參照舌脈方可診斷。
納入標準:①西醫確診為盆腔炎性疾病有性生活的育齡婦女。②中醫辨證為濕熱瘀結型盆腔炎的婦女。③心、肝腎、造血系統等無明顯異常者。④陰道和宮頸分泌物未檢出陰道假絲酵母菌、陰道毛滴蟲、支原體、衣原體和淋球菌等。⑤3個月內未進行相關治療者。⑥無先鋒霉素及硝基咪唑類過敏史者。⑦愿意接受治療,且能配合定期隨訪者。
治療方法:①治療組:西藥抗炎(頭孢唑肟3.0 g+奧硝唑0.5 g,1次,d,靜滴)+盆腔炎Ⅰ號治療5 d,后行側穹隆注射+盆腔炎Ⅱ號灌腸的方案;盆腔炎Ⅰ號方:敗醬草12 g,丹參9 g,赤芍10 g,黃柏10 g,澤瀉9 g,野菊花12 g,三棱6 g,莪術6 g,當歸12 g,延胡索15 g,香附12 g,白花蛇舌草12 g,蒲公英12g,紅藤9 g,山藥12 g,薏苡仁12 g,黨參12 g,白術12 g,山楂9 g。隨癥加減。1劑,d,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盆腔炎Ⅱ號方:土茯苓12 g,白花蛇舌草12 g,紅藤12 g,敗醬草12 g,蒲公英15 g,魚腥草9 g,紫花地丁9 g,黨參9 g,蒼術12 g,透骨草9 g,苦參9 g,鱉甲12 g,水蛭9 g,茵陳9 g,三棱6 g,莪術6 g。排空大便,睡前灌腸,1次,d。側穹隆注射:胎盤組織液10 mg,地米5 mg,慶大霉素2 mL,奧硝唑20 mL制成的混合液,于宮頸外側約10m的陰道穹隆處緩慢注入盆腔,左右各1針,隔天1次,5次為1個療程。②對照組:西藥抗炎(頭孢唑肟3.0 g+奧硝唑0.5 g,1次,d,靜滴) 治療5 d。
療效判定:參照衛生部頒發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及本課題具體情況擬定(參照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后積分)/胎療前積分×100%。觀察患者的癥狀及體征評分并進行統計分析。隨訪3個月觀察癥狀、體征及盆腔積液、盆腔壓痛情況。①治愈:治療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脹痛等癥消失,婦檢盆腔壓痛消失,B超復查正常。證候、體征積分和減少≥95%。②顯效:治療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檢盆腔壓痛明顯改善,B超復查盆腔積液或附件包塊減少>2/3。證候、體征積分和減少≥70%但<95%。③有效:治療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或減輕,婦檢盆腔壓痛有所改善,B超復查盆腔積液或附件包塊減少>1,3。證候、體征積分和減少/>50%但<70%。④無效:治療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脹痛等癥無減輕或加重,婦檢盆腔壓痛無改善或加重,B超復查盆腔積液或附件包塊無減小或增多。證候、體征積分和減少<50%。
統計學方法:用SPSS 18.0軟件輔助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綜合療效的比較:治療組的愈顯率87.14%,總有效率100.00%;對照組的愈顯率50.00%,總有效率88.75%。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endprint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體征積分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盆腔壓痛及盆腔積液比較:兩組治療后盆腔壓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盆腔壓痛改善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彩超復查盆腔積液效果相當。見表3。
討論
中醫古籍中并無盆腔炎的病名,現代醫家根據其臨床特點將其歸納到“帶下病”“婦人腹痛”“產后發熱”“瘕瘕”“不孕”等范疇。
盆腔炎多為邪熱余毒殘留與沖妊氣血相搏結,以濕、熱、瘀、虛、寒為特點,其中濕熱瘀結型最為常見。因濕為陰邪,易襲陰位。濕性炎下,胞宮位于人體下焦,易受濕邪侵犯。濕濁蘊結下焦日久化熱而為濕熱之邪。羅頌平認為盆腔炎多因濕熱二邪互結,氣機受阻,血脈不通,日久瘀阻胞中而成。袁麗萍等認為瘀血內阻是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病機,瘀血內阻影響胞脈氣血運行,瘀滯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腰痛、腹痛等盆腔炎癥狀。
盆腔炎性疾病屬于難治性疾病,西藥治療起效雖快,但長期反復用藥容易產生耐藥且導致菌群失調,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優勢,但單純中醫藥療效仍受局限,中西醫綜合治療受到醫家越來越多的關注。王新華采用頭孢唑肟+奧硝唑聯合中藥保留灌腸的方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患者37例,對照組用相同抗生素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59%,對照組總有效率75.68%m。胡春芳采用西藥口服+中藥口服+中藥灌腸的方法與單純口服西藥對比,綜合治療組總有效率95.0%,高于西藥組的56.7%。黃海平采用四逆散合四妙散加味聯合抗生素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治療患者62例,對照組單純采用抗生素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90.3%,對照組72.6%,并發現治療組中促炎因子CRP、TNF-α、IL-6水平較治療前下降明顯,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有更明顯的抗炎作用及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本研究既是中西醫結合也是整體與局部治療的組合。全身應用抗生素殺滅病原體,中藥口服改善全身癥狀,中藥保留灌腸避免首過效應并利用盆腔特殊的解剖部位,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盆腔炎靶器官,直達病所使藥物充分起效。側穹隆注射的慶大霉素、奧硝唑可以殺滅病菌,胎盤組織液可以軟化并修復炎性增生組織。側穹隆用藥是盆腔內直接給藥,藥物濃度明顯高于血漿濃度,能充分提高藥物利用度,維持較長時間的藥物濃度,同時可以促進增生的纖維組織軟化,促進病灶消散。
綜上所述,綜合治療可以更全面、徹底地治療盆腔炎性疾病,改善患者全身癥狀、體征,減少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發生,值得臨床廣泛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