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國紅
摘要 目的:探討內科胸腔鏡檢查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方法:收治行胸腔鏡檢查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各50例。常規組術后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全面觀察及護理措施。結果: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常規組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結論:對胸腔鏡檢查術后患者采取全面護理措施,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胸腔鏡檢查;并發癥;護理
內科胸腔鏡檢查具有創傷小、安全、方便等特點,并且檢查費用相對較低,在醫療系統中使用廣泛。胸腔鏡檢查時醫生可以直觀臟器內的組織結構和病變部位,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治療,但術后護理不當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本文針對胸腔鏡檢查術后的護理措施及觀察做出以下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16年6-12月收治行胸腔鏡檢查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齡32~69歲,平均(49.32±5.72)歲;病程2~4年,平均(1.56±2.33)年。隨機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在確診時采用過胸腔鏡檢查,患者均排除同時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常規組術后予以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予以全面的護理方法,并針對術后極易產生的出血、胸痛、發熱、皮下氣腫等并發癥做出具體護理措施。①出血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如血量較多,會造成血管粘連而引發血管撕裂或血管損傷。對于出血量較多的患者,用止血藥物進行止血,并密切觀測患者的血紅蛋白變化,如發現異常,應采取治療措施。②因患者是在局部麻醉狀態下進行胸腔鏡檢查,因而麻醉過后會發生胸痛。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疼痛指數采取一定措施。疼痛較輕者可采取心理安慰、注意力轉移方式,緩解疼痛;嚴重疼痛者在醫生指導下給予曲馬朵口服或肌內注射。③部分患者在胸腔鏡術后出現發熱癥狀,護理人員應采用物理降溫,隨時進行體溫監測,叮囑患者勤飲水,及時更換潮濕衣物。④皮下氣腫多發于老年患者人群,因皮下組織松懈而造成。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及家屬避免大聲談笑、大幅度動作;多食蔬果防止便秘造成用力過大,加重皮下氣腫;輕微皮下氣腫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嚴重者在無菌環境下切開排氣和皮下穿刺抽氣。除此之外,患者住院環境應保持干凈整潔,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生命特征,如發現并發癥和其他異常,及時報告主治醫生。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患者護理滿意度。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術后未發生任何并發癥;②緩解: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經過治療后迅速痊愈;③無效: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發熱、皮下氣腫等并發癥??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采用不同護理后,常規組滿意度62%,觀察組滿意度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內科胸腔鏡檢查技術已成為內科診斷與治療工作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它在氣管鏡室完成,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和靜脈麻醉,視野小,常用于明確診斷及粘連松解胸膜固定,且費用較低。由于內科胸腔鏡檢查采用微創技術,患者創傷面較小,與傳統的開胸手術比,疼痛輕、恢復快、術中和術后出血量較少、對內臟功能影響較小,也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但護理人員忽視患者術后的護理及觀察,也會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發熱、皮下氣腫、胸痛等,嚴重者會出現空氣栓塞、心律失常、復張性肺水腫,甚至會出現死亡。常規護理主要依靠患者及家屬自身觀察,導致一些隱性病情和并發癥不能被及時察覺,加重了患者病情,延誤了治療時間,影響患者身體康復。
胸腔鏡檢查術后不僅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和對日常起居的照顧,也應為患者提供專業的護理。術后患者極易因護理不當而發生并發癥。對患者術后予以全面的護理和嚴密觀察,對所產生的并發癥積極預防和及時治療,促進患者康復,同時也使內科胸腔鏡檢查技術更為方便、安全地應用在內科檢查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全面護理措施后患者滿意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和觀察,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更易配合醫生治療,術后恢復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對胸腔鏡術后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和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可加快患者恢復速度,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