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老師按課程表層和教學要求安排教學,缺乏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過于集中統一,缺乏分層次教學,導致好的學生不夠學,差的學生學不完。在學習方法上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的教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都希望學生都能達到教學要求。
一、初中語文分層教學的依據
1.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
初中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2-15歲,他們的語文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差異,根據我個人統計,七年級學生喜歡學習語文的學生占76%以上,可到八年級由于許多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等原因,喜歡學習語文的只有68%左右,可到了九年級,喜歡學習語文的學生就更少了。就是對語文學習有興趣的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區別,有的喜歡詩歌,有的喜歡小說等。由于興趣的不同,導致了學習效果也有很大的區別。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不能用統一的教學要求和統一的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
還有,由于性格的區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接受能力,反映的敏捷度都有很大的差異,由于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學習的內容和要求應該有區別,要實行分層次教學。
2.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要求
多少年來,語文教學一直是按教材教學,按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和評價。在課堂上,語文教學一直是老師講課本學生學課本,不管是什么題材的課文,都是老師講,學生學,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式的選擇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去加以選擇。
3.傳統習俗因素
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具有鮮明的教學特征。語文教學是通過字詞的教學來引導學生學習漢語,通過文章的學習來理解課文內容,重點是情感的理解和教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好字詞和語法結構,更要引導學生學好文章的情感和人生態度價值觀。但由于受多年傳統教學影響。語文教學一直只重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語文的閱讀也局限于課文內容的含義,而忽視學生自己的獨立見解。
二、用“教是為了不教”,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應該定位為,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因學而好問,因問而深學,旨在使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問學課堂”是對學習真諦的把握,是對核心素養的價值訴求。
基于此理念,我們鼓勵教師建構個性化教學模式,而目的是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
1.挖掘教育資源,共創自主學習的環境。人的成長與環境緊密相關,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有什么樣的心理和行為。”因此要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應該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更需要家庭的積極配合,學校應該積極開發利用家庭這一重要的教育資源,尋求家校配合。特別是由于經濟發展,外出打工和交流的增加,農村中學的留守學生的增加,給語文教學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課外作業的完成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家庭的一些有效教育資源,共同培育孩子健康成長。
2.學生自主選修學習內容。每周五下午第一節下課后,全校同學紛紛飛向新的“鳥巢”,“選修課程”開始了!校級選修、年級選修、班級選修同時進行。有的校級選修課比如乒乓球,不同年級的同學可以在一起上課;年級選修課不同班的同學可以在一起上課。來自“五湖四海”的“志道同和”的朋友坐在一起,心情美好,學習質量自然是高效的。
3.語文教學中,要利用多元評價,去引導學生看待自己的學習成果,語文教學的教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主學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個人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教不是為教而教,是為了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自主閱讀和學習的方法。新的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中心,只有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學習才會有真正的效果。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方法。
教學實施分層次教學就必須實施評價的分層次。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鞏固練習環節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會作題的方法,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及時匯總學生的掌握情況。將學習結果與之對比,查漏補缺,取長補短。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隨堂發布測試,學生練習時系統記錄每位學生的答案,提交后,系統就能迅速地把練習完成情況統計出來,教師既可以知道每一個知識點全班掌握的情況,還可以知道每一個人對于知識的學習狀況。每次學生在IPad上完成老師實時發布的任務,表現不錯,老師點贊評價下的“大拇指”會迅速出現在投影上。通過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教師開展診斷性教學工作,有利于調整教學進度,也為補償學習提供依據。
語文教學教師的教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在教學中學會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改變原來學生被動學習,離開老師就不知道學習的狀況,在學習中能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學習,實現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