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確立的第38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努力實現零饑餓”。
由此主題我聯想到了許多,文章標題也借用了海子的詩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憫農》詩老幼皆知,耳熟能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國人一慣推崇的優良傳統?!皣悦駷楸?,民以食為天”,這個大道理誰都懂,但是試問,對于產自于金土地的珍貴的糧食,各位珍惜了沒有?日常有沒有浪費?對于節約糧食,大家是如何從自我做起的?這些問題若要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恐怕就有些困難了。
據專家估計,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約合2 000億元,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該數字并非聳人聽聞,以筆者所了解的北方二三線城市為例。各種宴請尤其是婚宴,舉辦者為了面子,飯菜品種不僅豐富,而且量大,一盤盤美味很快就堆滿桌子,一碟碟佳肴被疊壓起來,赴宴者忙于推杯換盞,菜品及各種主食只有少量被食用。一場宴請下來,保守估計也有65%的菜品被倒掉,更遑論大學食堂被倒掉的飯菜,寫字樓被棄之的外賣等,各種浪費行為無處不在,觸目驚心。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僅達到溫飽水平,糧食問題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放眼全球,如今饑餓年代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溫飽的陽光似乎并未完全照亮饑餓的陰影。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餓?據權威部門公布,全球糧食生產系統十分脆弱。全世界營養不足人口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10億,這意味著全世界每6個人中間就有一個人每天挨餓,所以說溫飽在某個角落仍是難題,吃飽對某些人群還是奢侈。
作為一本以“普及科學”為宗旨的期刊,借“世界糧食日”來臨之際,呼吁大家珍惜糧食,帶動身邊的人關注這一全球性問題。令人欣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糧食問題,“光盤行動”就體現了國人用餐行為的理性回歸。如果我們大家族中的每一員都具備了良好的節儉習慣,積少成多,那么節約下來的糧食,便可以幫助到那些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請從我做起,愛護生養我們的地球母親,努力實現零饑餓目標。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們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