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玲
【摘要】老年人身體抵抗力低下,病情變化快、且合并癥多,而恢復痊愈較慢,固對老年患者護理難度較大。又由于老年患者各組織器官功能較青年時期低下,感覺和運動反應遲鈍甚至在患重病時反映不明顯,聽力和視力多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因此護理人員必須細心觀察,精心護理。
【關鍵詞】老年;心血管;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而多發性疾病之一,特別多發于老年人,如果護理得當,則癥狀減輕,減少及發行疾病的發生,相反,可造成嚴重后果,以致危及生命。此病療效不明顯,病程長,恢復慢。除藥物治療外科,在護理上要密切配合,如:心理護理、飲食、情緒、睡眠與休息等方面都與疾病的恢復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配合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必須加以重視。為此總結了以下方面的加強護理。
1 精神護理
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精神狀況,消除多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尤其是應該注意,和成年人不同,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較為特殊,他們的性情較為執拗,有怪癖存在,對周圍事物發生的反應也比較遲鈍,不會輕易的與他人合作。因此在對老年人施以治療、護理方案時,是很不容易被說服的。針對于此,無論是在開展哪一項具體操作,開展之前都要先做細致和耐心的講解,盡量獲取到配合,切忌強制執行與斥責,從而讓他們滿意地接受治療和護理。情志時疾病是有一定以影響的,根據暴怒傷肝、大喜傷心、憂思傷脾、大恐傷腎、悲能傷肺等道理,有針對性的對這些臟器受損之后都累積于心、造成心血管和疾病的加劇,故而又保持心情舒暢,這樣對心血管患者是有一定益處的。患者患病后,往往那個給患者增加心理負擔,產生思想顧慮,造成精神抑郁,有的患者對疾病有恐懼感,怕治不好,甚至喪失性命,對于這樣的患者要避免他們接觸危重患者或者死亡患者的情景,這些對于他們是一種不良的刺激,一方面要安排他們在輕患者的病房內,一方面通過語言給他們溫暖,充滿生活的樂趣,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的患者則對病情滿不在乎,不了解病情的危害,不懂怎樣保重自己,對于這樣的患者更要謹慎、認真,向他們詳細講解應該做些什么,讓他們愉快的接受治療。以患者為中心,對其表示理解與同情,多予以精神上的關心、問候、溝通,盡量使他們視我們為家人,愿意將心中的苦悶傾訴給我們。而我們也要通過姿勢、表情、眼神等來表示充足的理解,穩定其情緒。
對于老年人心血管患者精神護理做的好與壞,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護理上要及早的消除不配合治療的思想因素,讓我們的治療及護理工作更為高效。
2 日常休息
當人進入到老年階段之后,其生理功能隨之也會發生程度各不相同的改變。機體的衰弱使其無論是對疾病的抵抗力還是防御力,都會顯著下降,所以,必要的休息是關鍵的。應結合老年人自己的生活習慣,需每日保持6 h的睡眠和1/2~1 h的午睡。對造成老年人睡眠不良的幾點因素進行分析來看:(1)精神方面:會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情緒激動,尤其是對老年人來說,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小事,他們也會記在心上,經常嘮叨,這樣不可避免的就會給大腦造成不良影響,使之興奮,難以睡眠;(2)疾病因素: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作常常在夜間,氣短、胸悶。(3)環境方面:老年人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在生活習慣上的改變是非常不易的,對外界變化也非常的敏感,像是寒冷刺激、強光和聲音刺激等等。應針對失眠患者,分析其失眠的原因,繼而從中消除掉不良的因素。為了不加重患者的激動情緒,應對探訪患者的數量和時間加以限制,探視的時候要叮囑來者,盡量不要向患者說一些疾病方面和不愉快的內容。調整好室內的濕度和溫度,一般是要將溫度控制在20℃~25℃左右,濕度把控在60%~70%左右。要勸誡煙酒,為強化患者自身體質,使其免疫力有所增強,可攝入一些中藥健壯劑,像是包含著黃芩、參類、靈芝、冬蟲夏草、當歸等組方的中藥,皆會獲取到很好效果。對于冠心病患者過勞可導致心絞痛的發作,保證充分的休息可減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復。
由于大部分老年心血管患者都伴有明顯的心理障礙,異常的心理從而會使其機體調節功能減弱、降低其機體抵抗力,因此,應對老年患者的異常心理障礙加以積極糾正。對老年人心血管患者的護理,應該注意的有諸多方面,我認為心理護理,保持患者的穩定情緒是尤其重要的,并且要有嚴謹的工作狀態,除了要把握好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之外,還應對其病理、生理特點予以把握,才能搞好老年心血管患者的護理。由此才能改善其心理狀態,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他們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1.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0.
[2] 張許來,張曉莉.老年抑郁癥狀特點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病雜志,2003,(1):24.
[3] 唐景華,馬光仁.老年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6,12(13):181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