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穎
【摘要】目的 研究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治療的影響,并且分析有效預后。方法 隨機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各51例,康復組實施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同時實施經絡導平針灸和功能性電刺激等等方法,實施持續六個月的康復治療。對照組實施藥物治療措施。使用Fugl-Meyer評分判定治療前相關患者的運動功能。使用Barthel評分來判定相關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本研究中康復組的患者Barthel評分和Fugl-Meyer評分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針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可以獲得顯著效果。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治療;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腦卒中也叫做腦血管意外,也就是腦血管病變和突發病變引發的全腦功能障礙或者局限性障礙,持續時間如果超過二十四小時會導致死亡,包括腦出血和腦梗死,有著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實施康復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問題,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重獲社會和生活能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各51例,經過頭顱CT檢查和臨床檢查進行確診。其中,康復組男35例,女16例,平均年齡63.3歲,包括21例右側偏癱、30例左側偏癱、24例腦出血和26例腦梗死;對照組男33例,女18例,年齡64.5歲,包括23例右側偏癱,28例左側偏癱、21例腦出血、29例腦梗死。兩組患者的病變性質、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兩組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包括腦細胞賦活劑,營養腦神經和控制血壓的藥物。康復組患者在這個前提下實施綜合康復治療措施。第一,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利用運動再學習方法和Bobath技術,結合相關技術,具體訓練內容如下:根據運動神經發育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姿勢反射水平實施步行、站立平衡、坐位平衡、翻身等功能訓練,在治療中每次是40 min~1 h,實施1次/d,在實際訓練中需要加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培訓,其中包括如廁、個人衛生、使用餐具、脫衣服和穿衣服等等。第二,實施功能性電刺激。持續20 min/次,實施1次/d,一個療程是20次。第三,采用經絡導平針灸。根據中醫的原理,使用多個小極板來刺激患者的麻痹肌肉,實施20 min/次,實施1次/d,一個療程是10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相關康復醫師采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ADL。采用Fugl-Meyre評分來判定患者的運動功能。
2 結 果
患者接受治療之前,FMA評分和BI評分沒有顯著差異,接受六個月的康復治療之后,相關患者的評分都有提升,康復組的提升幅度更高,和對照組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 論
腦卒中在臨床中比較常見,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經過相關研究,患者在出現腦卒中之后,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還具備一定的自然恢復功能,具備一定的神經功能。在康復治療中,需要恢復這些功能,同時利用加速腦側枝循環的構建,促進側腦組織或者病灶周圍組織的補償和重組[1]。所以,使用有效治療方法和合理康復介入實際可以顯著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臨床康復治療中,腦梗死患者一般在一周之內,少數的在兩天之內,腦出血的患者需要在兩周之內介入康復治療[2]。
患者主要在床上完成康復治療,需要輕度活動、定時變換體位并且合理擺放肢體,這樣可以讓肢體處于功能位置,避免出現關節變形或者攣縮的問題,進而保證患肢的正常血液循環,奠定下一步康復治療的基礎。
在本研究中,采用有效康復治療措施,可以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癥狀,進而恢復肢體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會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有著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戴 紅,王 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5:344-347.
[2] 朱鏞連.急性腦血管病的早期康復機不可失[J].中華內科雜志,1997,30(12):84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