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喜 鄒平 高國應
【摘要】目的 通過實驗觀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與銀杏葉制劑對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冠狀動脈斑塊及血脂的影響,探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脂的藥物干預研究。方法 建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大鼠40例,然后隨機數字表達法分為5組,期中對照組6只、阿司匹林組8只、阿托伐他汀組8只、銀杏葉制劑組8只、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聯合銀杏葉制劑組10只。觀察治療前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大小與血脂變化,觀察時間為4個月。結果 阿司匹林組、阿伐他汀組、銀杏葉制劑組、阿司匹林/阿伐他汀聯合銀杏葉組冠狀動脈脂肪滴、血脂定量下降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而聯合治療組下降最明顯,與其他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銀杏葉均可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縮小、血脂降低,且聯合用藥效果更明顯。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阿托伐他汀;銀杏葉;血脂;斑塊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模型的建立
SD雄性大鼠40只,寧鄉科峰生物技術公司(動物合格證號:SNFK(湘)2016-08),均為4周齡。給予高脂飼料(2%膽固醇、0.2%膽酸鈉、10%豬油、5%蔗糖、82.8%基礎飼料)喂養10周,測量并記錄每組大鼠體重。然后實驗模型鼠隨機分成五組:A組(n=6,普通飼料喂養),B組(n=8,單純應用0.3 mg/d阿司匹林),C組(n=8,單純給予0.4 mg/d的阿托伐他汀),D組(銀杏葉30 mg,3次/d)、E組(n=10,0.3 mg/d阿司匹林、0.4 mg/d阿托伐他汀聯合銀杏葉30 mg,3次/d),實驗組均為普通飼料喂養8周。每周定期檢測各組大鼠體重且在標準條件下,取標本靜脈血做血脂測定;并于18周末處死,解剖大鼠切取出3只A組大鼠的冠狀動脈標本,以及B組、C組、D組大鼠冠狀動脈標本各4只、E組的大鼠冠狀動脈標本5只。
1.2 化學染色檢查-脂肪染色標本
應用改良的油紅染色液:油紅0.5 g,50%乙醇100 mL。將油紅O染色液溶于50%乙醇內,邊溶解邊攪拌使之完全溶解即可。配制好的染液放置在標本瓶內保存備用。
染色步驟:①切片干燥后入50%乙醇稍洗;②油紅0乙醇染液作用8~10 min;③50%乙醇分化,蒸餾水終止分化;④蘇木素復染核,蒸餾水返藍,甘油明膠封片。
觀察:細胞內的脂肪滴呈紅色,細胞核呈藍色。
1.3 組織病理學檢查-石蠟切片
準備好實驗用品:(一)器材:切片機,切片刀,溫臺,恒溫箱,解剖刀,解剖針,單面刀片,蠟杯等。(二)試劑:Carnoy固定液,埃利希蘇木精染液,1%鹽酸乙醇液,各濃度酒精等。按照步驟制作石蠟標本。
1.4 4組治療前后血脂的變化
治療前血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對照組血脂無明顯變化,其他4組血脂均有下降,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治療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聯合銀杏葉制劑組血脂下降明顯,但與阿托伐他汀組、銀杏葉制劑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 果
A組大鼠的脂肪染色標本結果顯示冠狀動脈壁附著較多的呈紅色的脂肪滴,范圍累及較廣。B組與C組大鼠脂肪染色標本示動脈壁脂肪滴較之前A組少,血脂降低。D組大鼠脂肪染色標本示動脈壁脂肪滴較B、C兩組有所減少,血脂含量也有所降低。E組大鼠脂肪染色標本示動脈壁脂肪滴較D組明顯減少,血脂含量明顯降低。
3 討 論
阿托伐他汀是3羥基-3甲基戊二酰基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具有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干擾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阿托伐他汀治療組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LDL-C和TC,與治療前及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發現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聯合銀杏葉制劑組在治療8周后,大鼠標本冠狀動脈脂質沉著、血脂下降明顯,與阿托伐他汀組、銀杏葉制劑對比差異明顯。綜上所述,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聯合銀杏葉制劑聯合應用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起效快、作用強。
參考文獻
[1] 顧 情,陳紀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對兔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抑制作用[J].中國醫學科學院,2005,27(1):87-9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