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維維
摘 要:隨著歷史的變遷,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過去以收藏為主轉化為今天以教育服務為主。博物館正是通過從公眾的需求出發,服務基層、服務大眾,從館舍天地走進了繽紛的大千世界,真正走近大眾身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實現了“讓歷史不再遙遠,讓文明變得親近,讓文化陶冶情操”的宣傳展示目的,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
關鍵詞:“請進來、走出去”;十博課堂;大千世界;公眾需求
都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而好的教育活動,能讓躺著的歷史“活起來”,讓深奧的科學“動”起來。作為市級綜合性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目前館藏珍貴文物達30000余件。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讓沉睡的文物蘇醒,促進文物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是每一位“十博人”的責任和使命。
為盤活館藏文物資源,十堰市博物館積極創新教育方式,拓展服務領域,探索實踐活動,由“守物”人轉向關注人,變“被動服務”為“主動上門”,開展十博課堂、“五進”(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企業)”、十堰市博物館陽光志愿服務隊等系列活動,將館藏文化從“幕后”推向“前臺”,激活了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活力,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融入群眾生活。這不失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一項創新之舉。
一、創新“流動博物館”教育形式
為加深中小學生對十堰地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的了解,增強青少年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2010年以來,十堰博物館探索創新教育形式,創新“流動博物館”之形式,打造“十博課堂”品牌社會教育活動,使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共同組成了更加健全的社會教育網絡,為加強青少年綜合素質作出貢獻。
(一)國旗下的講話
2010年3月到6月,十堰博物館聯合市教育局在16所市直中小學及4所東風子弟學校相繼開展“文博知識進校園”之“國旗下的講話”活動。十堰博物館選派優秀講解員,以“觸摸歷史文化,感受家鄉魅力”為題,利用升旗儀式后的短短十分鐘時間,向同學們介紹十堰的建制時間、地名由來、遠古文化和現代文明,讓同學們深深領略到十堰歷史文化之美,激發青少年對家鄉歷史文化的探求。整個活動歷時一年半之久。“國旗下的講話”根據中小學知識特點,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送文博知識進校園,引導青少年了解家鄉傳統文化,感受家鄉文化魅力,激發廣大師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二)博物館之窗
2011年9月至2012年,十堰博物館聯合市教育局啟動“文博知識進校園”之“博物館之窗”活動。先后在市直七所中小學的校園櫥窗一角,以“博物館”為主題,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全國15個獨具特色的博物館,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領略各地博物館的獨特魅力。通過對博物館廣義文化的科學闡釋和趣味解讀,使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最好的成長伙伴,引導、幫助他們認知歷史、認知祖先、認知中華文化,“博物館之窗”的開辟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課余時間,還能吸引他們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讓他們通過這一“文明窗口”與歷史對話,與文明攜手。
(三)我與東風汽車
在市直中小學全面開展“文博知識進校園”活動之時,十堰博物館聯合東風教育分局也將“國旗下的講話”及“博物館之窗”添加了汽車文化元素送進了東風26所中小學校園。并于2011年10月聯合東風教育分局啟動了“我與東風汽車”參觀暨征文活動,本著發揚車城共建共榮的文化傳統,傳承民族工業文化和現代城市精神,充分利用豐富的博物館教育資源,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使廣大東風學子更加熱愛東風、熱愛十堰,了解東風汽車公司的發展歷程,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很好地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輻射和傳統文化對未成年人的熏陶滋養功能。
(四)文博知識進課堂
為了向學生普及文化遺產知識,培養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十堰博物館于2013年6月啟動“文博知識進校園”之“文博知識進課堂”活動,為學生們形象地傳授文博知識,使文博知識從”進校園”逐步深入到“進課堂”,并以市柳林小學作為此項活動的第一站。十堰博物館結合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以十堰博物館五個基本陳列為基礎,將歷史知識與館藏文化結合,采用PPT教學形式,依據十堰地方文化特色,以“一個罕見的龍蛋共存現象、“一顆國寶級古人類頭骨化石”、“一座皇家斥資、設計、修建的明代古建筑群”、“一條‘世紀工程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線路”、“一座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的城市”、“一塊活的‘人類通史遺址”為主題,精心制作“六個一”課件,選派講解員利用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向學生介紹文物保護以及博物館知識。為了激發興趣,加深印象,課堂穿插豐富多彩的互動。短短的一節課,在場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講座通過生動的事例,簡明的道理,精美的圖片,生動的視頻,使“博物館”變得通俗易懂,讓孩子們感悟到了館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真正的意義。此項活動陸續在全市各小學開展。
(五)快樂考古
2013年暑期,為了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的作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歷史和考古知識,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十堰博物館啟動了“文博知識進校園”之“快樂考古”體驗活動,來自小主人報十堰小記者站涵蓋全市7所學校的10名小學生感受到了模擬考古帶給他們的快樂。根據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模擬的考古探方中感受田野考古過程,激發青少年對歷史文化探究的興趣。在考古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生使用手鏟、毛刷、竹簽、洛陽鏟等考古工具,對模擬探方內的遺跡、遺物實施發掘。工作人員現場講解如何識別遺跡、遺物并介紹用途。出土遺物在經過清洗、整理之后進行修復,讓學生們清晰地了解到較為完整的修復過程。此次活動通過建造模擬考古探方、復原部分遺跡來營造真實的考古現場氛圍,讓青少年學生親自參與其中,將深奧的考古專業知識、神秘的考古過程,通過寓教于樂、動手實踐的方式變成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快樂體驗,極大地發揮了博物館教育的參與性、生動性、趣味性和直觀性。
(六)“讓我的聲音做你的眼睛”
為架起人與人、人與歷史溝通的橋梁,體現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進一步激發殘障青少年探索歷史文化的興趣,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增強弱勢群體參與社會文化的意識,踐行文化惠民,達到文化遺產人人共享的目的,十堰博物館于2015年4月10日,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在十堰特殊學校舉辦關愛盲人“讓我的聲音做你的眼睛”活動,為師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宣傳教育活動。活動中工作人員介紹文物知識、演奏美妙音樂,殘障學生觸摸體驗文物、合作奏響樂曲。通過工作人員的精彩講解,手語老師的同步翻譯,活動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贊揚,深受師生們的喜愛。整個活動不僅開闊殘疾學生們的眼界,使其了解了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并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十堰博物館將繼續發揮愛國主義及科普教育的基地職能,為全市弱勢群體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二、打造“十博課堂”品牌活動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講話精神,推進文化、教育資源整合發展,進一步宣傳十堰歷史文化,充分發揮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將“十博課堂”做成十堰博物館社教活動的亮點和品牌。2015年,我館在總結過去幾年開展系列活動的經驗后,決定打造“十博課堂”品牌活動。該活動由十堰市博物館發起,十堰市文體新廣局與十堰市教育聯合主辦。2015年9月28日活動正式開展,以《我們從哪里來》為主題,重點推介十堰出土的國寶級化石“鄖縣人”。課堂以互動游戲為主,以觸摸文物為亮點,并穿插學生親自演繹人類進化歷程,給博物館說悄悄話,以及畫出心目中家鄉等環節,整個課堂氣氛活潑,學生發言積極。十博課堂通過現場模擬體驗、互動游戲教學等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精心打造了別具一格的社會教育品牌,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
隨后并以“十博課堂”為主題,相繼推出“國旗下的講話”、“寶寶愛恐龍”、“我們從哪里來”、“長大我要造汽車”、“十博劇場”等專題活動,獲得了師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成為十堰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品牌,被省、市各級媒體廣泛報道。通過開展“十博課堂”活動,讓“十博課堂”納入十堰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不僅使中小學生領略豐富的文博知識,更重要的是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動員社會力量來關注、關愛孩子,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截至2018年,該活動共開展了108次,走進了89所學校,使全市35000余名青少年從中獲益。
從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社會效益進一步增強。十堰博物館憑借靈活多樣的展示方式創造性開展宣教活動,展示博物館魅力。10年多的時間里,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軍營、走進工地,活動累計190余次,接待群眾約100余萬人次,采用巡展的方式輔之觀眾的互動,對推動基層文化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博物館真正成為了老百姓終身學習的第二課堂。
隨著歷史的變遷,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過去以收藏為主轉化為今天以教育服務為主。博物館正是通過從公眾的需求出發,服務基層、服務大眾,從館舍天地走進了繽紛的大千世界,真正走近大眾身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實現了“讓歷史不再遙遠,讓文明變得親近,讓文化陶冶情操”的宣傳展示目的,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